2014年考研心理学之社会心理学笔记辅导(12)
社会动机——利他、侵犯(亲社会行为与反社会行为)
一、定义——不期待任何奖励或回报的亲社会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的根源
1、本能论——(生)威尔逊,白蚁、蜜蜂、鸟类、灵长类动物以自我牺牲换取其他个体与群体生存机会的本能本能论难以用实验研究来证实习得论
2、习得论——多数心理学家的观点:利他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3、社会交换论——人际相互作用:最大奖励,最小付出。
4、社会规范论——人类社会最普遍的两种规范:
交互性规范:人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三、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皮亚杰,1932
他律道德性:规则是由外在的权威给予的
自律道德性:规则是通过相互约定而形成的,而且能够变化
模仿与奖惩:儿童学习利他行为的重要途径。
四、助人行为的实验研究
历史背景:吉诺维斯案件1964年,纽约,责任扩散实验:房间充烟大学生,“遭难女士”实验
研究的结论,拉特纳到1980年止,近50个研究90%的研究表明:紧急事件背景下,在场的人越多,个人对特定事件负责的意识就越低;独自一人时帮助别人的可能性最大。
五、助人的决策过程
拉特纳与达利1 注意——事件的发生2 解释——事件的性质与意义3 确定责任——自己是否应干预;明显的旁观者效应(bstander effect):旁观者的存在,会降低个人提供救助的可能性4 评价——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用什么方式帮助?直接/间接干预?
六、助人者的心理特征
人格:米德拉斯基(Midlarsky,1972),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有正相关关系
心境:积极心境;消极心境的两重性
情感:内疚使人更可能去助人,不能直接帮助受害者时便会去帮助其他的人
移情:即使对被伤害的人不负有责任,看到人被伤害时也会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
道德:有正义感和公平感的人更常助人。
影响助人行为的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心境、代价)、时间压力、社会环境(旁观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易引发助人行为的人的特点:
1 善良、聪明、未伤害过自己2 与自己相似的人(群体、种族、国家、政治态度等)3 有吸引力的人4 弱者(老幼病残、妇女、意外事故的遇难者)
不易引发助人行为的人的特点?
1 个人品行2 强者?
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1、增加责任的明确性。2、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激发助人动机
若干应用研究:
免费搭车者如果直接看着开车人的眼睛,而不是注意过来了什么样的汽车,则搭到车的机会将增加一倍;
3、提供亲社会榜样
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中的亲社会榜样对人的影响作用比反社会榜样要大。
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戈尔德曼(Goldman),1986以地方动物园的名义,请附近居民装75封信并写地址研究者先用留面子技术,随后再用登门槛技术。
猜你喜欢
-
- 03-092014考研专业辅导: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二
- 03-09考研发展心理学重点必备:性发育和成熟
- 03-09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近代教育的起步
- 03-092018考研押题资料之经济学与金融专硕如何复习
- 03-092016考研世界古代史知识点:罗马的衰落与灭亡
- 03-092016年考研生物化学复习资料:磷脂的代谢
- 03-082018考研管综逻辑:形式化推理核心考点
- 03-082018考研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之重难点学习方法
- 03-092017管理学考研:罗宾斯《管理学》笔记(17)
- 03-092016年考研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军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