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3)
分析题: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买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官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即让进退。孟母曰:"真可居吾子矣。"遂居之。乃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材料2
甲乙二人看到池塘里漂浮的树叶,两人正为树叶是否随着波浪走而争论不休。甲认为树叶是随着波浪走的,乙则认为,如果没有池水流动和风吹影响,树叶是不会随着波浪走的。物理老师讲:粗看起来,树叶好像跟着波浪走,实际上树叶还是停在原地,波浪只会使水面上的东西出现上下起伏。因为波浪传到的地方,水在发生振荡,这时水并不向波浪传播的地方移动,因而水面上的东西,包括树叶也不会跟着波浪走。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孟母三迁"包含的哲学原理。(3分)
(2)材料二中,甲认为树叶随着波浪走,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错误认识?(3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为什么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4分)
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我国设备投资有60%以上要靠进口。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拿出来向国外支付专利费。更何况,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需求的核心技术,花再多的钱也是买不来的。比如,"神舟六号"的逃逸塔,被称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对此,美国进行了全面技术封锁,俄罗斯开价2500万美元,而且只卖产品,不给技术。
材料2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
"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摘自《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
材料3
******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强调,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摘自2010年07月1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材料4
《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从立足国内发展需要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考虑,提出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明确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就要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教育,确保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摘自2010年07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
请回答:
(1)请结合材料,谈谈教育、科技、人才、创新之间的关系。(3分)
(2)请结合材料,针对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7分)
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凡田分九等:其田一亩,早晚二季可出一千二百斤者为尚尚田,可出一千一百斤者为尚中田,可出一千斤者为尚下田,可出九百斤者为中尚田,可出八百斤者为中中田,可出七百斤者为中下田,可出六百斤者为下尚田,可出五百斤者为下中田,可出四百斤者为下下田。尚尚田一亩,当尚中田一亩一分,当尚下田一亩二分,当中尚田一亩三分五厘,当中中田一亩五分,当中下田一亩七分五厘,当下尚田二亩,当下中田二亩四分,当下下田三亩。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贩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贩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尚受田,多逾十五岁以下一半。如十六岁以尚分尚尚田一亩。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分尚尚田五分;又如十六岁以尚分下下田三亩,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分下下田一亩五分。
--节选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2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其他旋维于小己大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
--节选自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3
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第三条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
第四条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中共中央注:本条所称应予废除之债务,系指土地改革前劳动人民所欠地主富农高利贷者的高利贷债务。)
第五条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乡村无地少地的农民所组织的贫农团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区、县、省等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
第六条除本法第九条乙项所规定者外,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中共中央注:在平分土地时应注意中农的意见,如果中农不同意则应向中农让步,并容许中农保有比较一般贫农所得土地的平均水平为高的土地量。在老区半老区平分土地时,应按照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关于在老区半老区进行土地改革工作与整党工作的指示进行。)
第七条土地分配,以乡或等于乡的行政村为单位,但区或县农会得在各乡或等于乡的各行政村之间,作某些必要的调剂。在地广人稀地区,为便于耕种起见,得以乡以下的较小单位分配土地。
第八条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的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给地主同样的一份。分给各人的财产归本人所有,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适当的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
--节选自《中国土地法大纲》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提出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行不通?(5分)
(2)材料3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土地政策?与抗日战争时期相比,中国共产党在材料3中的土地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3分)
(3)这些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分)
参考答案:
1、
(1)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孟母"正是看到了外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才决定"三迁"的。(1分)
②一个人的成材,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即内因是关键。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1分)
③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1分)
(2)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分)甲对现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并没有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他的认识是片面的。(1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1分)在内容上,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本质;(1分)在形式上,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的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反映事物。(1分)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1分)
2、
(1)教育、科技、人才、创新之间的关系如下: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歩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提高科学技术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通过教育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做到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助于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3分)
(2)材料中所体现的教育问题主要是:①我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水平比较低。②区域和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教育投入不足。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1分)
针对上述教育问题,我国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其具体措施有:
①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分)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要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1分)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要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1分)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政府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1分)
②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问题,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1分)
③要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建设人力资源强国。(1分)
3、
(1)材料1中农民阶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们希望通过施行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2分)
不过,《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正因为如此,《天朝田亩制度》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从未实行过,也不可能实行。(1分)
材料2中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了"民生主义"的土地主张。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革命派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但是,"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2分)
(2)1947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分)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这一政策调整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主要是因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已经由民族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2分)
(3)启示:①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受阶级的局限,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彻底的、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1分)
②任何土地政策的提出都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照顾广大人民的利益。(1分)
猜你喜欢
-
- 03-092011年心理学专业考研测试题(6)
- 03-092012考研政治冲刺精选试题解析四(3)
- 03-082018年考研历史学冲刺测试题及答案(4)
- 03-092016历史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第4套)
- 03-092016年考研英语翻译模拟试题:相对论
- 03-092014年考研历史学专业模拟试题及答案(12)
- 03-092015年考研英语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一)
- 03-09考研英语:经典长难句训练与解析(5)
- 03-092016年考研英语作文精选试题演练(2)
- 03-092015年考研政治章节练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