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动态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

2011政治理论卷(4)及参考答案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9 10:40:06  作者: 匿名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5分)

12004年12月印度洋地震大海啸不但使印度、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印度洋沿岸国家损失惨重,也使在印度洋沿岸各国度假的欧洲发达国家的许多游客下落不明,有的欧洲媒体甚至喊出了“我们也是亚洲人”的口号,从而表明

A世界是完全同一的B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C世界在走向趋同 D世界已完全趋同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3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是

A工具和目的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反映和创造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4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 C价值D使用价值和价值

5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或实体是

A抽象劳动B具体劳动

C脑力劳动D体力劳动

6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时生产的商品的

A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B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

C价值不变,价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D价格不变,价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7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的要求表现为

A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一致B交换双方的使用价值量相一致

C交换的数量和比例相一致D价格与价值相一致

8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在

A1945年B1955年C1958年D1965年

9胡锦涛认为,邓小平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最核心的一条就是

A实事求是

B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C完全准确地理解把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

D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的错误思想区别开来

10“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

A进一步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B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根本目的
 
D进一步规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1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

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B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

C确立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

D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1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生产资料为社会占有 B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C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3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14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三农”工作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

A以工促农、以城带乡B工农联盟,城乡互动

C以工促农,以副养农D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进程

152004年标志中俄两国完满而历史性地解决了全部4300公里边界问题的历史性文件是

A《中俄国界补充协定》B《中俄国界西段的补充协定》

C《中俄国界南段的补充协定》 D《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古希腊哲学中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

A体现了服从真理的科学求实精神

B体现了把追求真理看作高于一切的崇高价值取向

C体现了求师与问道之间的内在矛盾

D体现了敢于突破前人进行理论创新的精神

17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

A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C真理就不能体现某一个阶级的价值取向

D真理的认识对象是客观的

18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形式有

A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B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

C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D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调

1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有

A贸易冲突B投资冲突

C金融冲突D资源冲突

2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是最为突出的冲突,主要表现为

A互相提高免税税率或征收附加税

B在汇率问题上通过货币贬值迫使对方货币升值

C实行进口配额限制
 
D争夺投资场所

2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汇率之争,即通过使本币贬值迫使对方货币升值,从而使对方

A商品价格提高、竞争力降低并减少出口

B对外资吸引力降低,增加外资投资成本

C通过影响对方出口影响对方企业经营并使对方扩大失业

D促进对方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221953年到1964年我国提出的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两步走”战略步骤是指

A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B第一步形成了农轻重并举的工业化格局

C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家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D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23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的做法主要有

A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行中注意给资本家以合法权益

B在政治上、工作上对资本家作出妥善安排

C组织资本家及其家属参加政治学习和技术培训

D让资本家自食其力,改造剥削制度的同时改造剥削者

24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基本确立

B劳动人民从此成为生产资料主人,摆脱受剥削受压迫地位

C进一步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一五”提前超额完成

D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大根本要求是

A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B关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D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262003年胡锦涛“七一”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它们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新民主主义理论

27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依据是

A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B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C完成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等“三大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D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28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宏观调控原则是

A果断有力,适时适度B区别对待,注意实效

C区别对待,有保有压D双向调控,冷热兼治

292004年在老挝万象签署的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文件有

A《万象行动纲领》

B《一体化优先领域的框架协议》

C《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纲领》

D《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行动纲领》

30近年来中日关系形成了经热政冷的特点,开始处于困难时期,问题焦点是日本首相一再参拜靖国神社所强化了的历史问题,这一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是

A日本领导人一再采取不负责任的行动激化该问题

B日本右翼势力上升借此推波助澜

C日本部分媒体顺从右翼和政府意愿的恶意炒作

D在美国默认、支持、怂恿下日本的历史问题从来就没有得到清算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31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应该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004年宪法修改“保护私人财产权”在根本上背离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本质属性。

32有人主张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市场经济,请对此加以辨析。

3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

  四、分析题(共4题,其中第34、35、36题每题9分,第37题10分,共37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34运用必然与偶然的哲学原理分析抗非典斗争中的危机管理。

——(附题)下面是科学技术应用与我国科教兴国实践的一组材料

材料1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

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状态去。

材料3

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比较材料1、2、3,请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35分析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国家政权理论的历史演变。

36结合2004年我国治理经济过热的实践说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主要措施。

37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道都回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中的重要现象,试析这一现象。

选做题Ⅱ

用唯物史观分析美国改造中东的计划。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

1B2D3A4C5A6B7D8B9B10A11A12D13D14A15D

  二、选择题Ⅱ

16ABD17AB18ABC19ABC20ABC21ABC22AD23ABCD24ABCD25ACD26ABC27ABC28AB29AB30ABC

  三、辨析题

31「答案要点」

2004年宪法修改规定我国“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私人财产权和继承权”,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根本属性是完全一致的。是因为:

(1)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包括我国全体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其中绝大多数是与公有制相联系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战士等五大基本阶层。

(2)社会新阶层的财产,特别是其中用于投资经营活动的资本财富虽然属于非公有制的范畴,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非公有制既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构成,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保护这些合法财产,同样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内在要求。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的财产不断增加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基本政策,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32「答案要点」

(1)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市场经济的基础,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我们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必须发挥而不能取消市场机制的作用。其中,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

(2)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成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是否定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不是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当作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既定的基本制度基础上,而当作所谓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3)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不存在抽象的超历史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都与一定的国情和社会制度相结合。上述观点实质上是否定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规定性。

33「答案要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源于、开始于毛泽东。

第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道路,通过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提供了理论基础,开拓了科学道路,树立了光辉典范,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毛泽东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科学命题,借鉴苏联的经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创造性地形成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论十大关系”等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接的思想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误是在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参考的条件下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同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历史借鉴。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于、成熟于邓小平。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时代主题作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判断;

第二,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研究新情况,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三,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被提高到新水平;

第四,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发展道路等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体系。

四、分析题

34「答案要点」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客观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中不可确定的趋势。但是,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性,人们在工作中应该立足必然性,利用偶然性,通过偶然把握必然,使我们的行动更具自觉性。一方面,偶然往往是认识创新的向导,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因素,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应该在群众生老病死的大量日常特别是非日常的偶然事件中表现出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

(2)在2003年的抗非典斗争中,北京市、卫生部的领导之所以在领导最初的抗非典工作中犯了错误,政治上是缺乏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发热”现象所掩盖的非典死亡的意外的偶然现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在哲学上,没有重视“发热”与非典死亡这种新的偶然,视之为无关紧要的纯粹的偶然性,没有立足必然,在“发热”非典死亡的偶然现象中进行对必然性研究的科学指导,缺乏以偶然为特征的危机意识。

(3)后来党中央总结了北京市、卫生部理非典偶然死亡事件的教训,高度重视并利用“发热”非典死亡这种新的意外的偶然性,自觉寻找非典发热死亡背后的“必然性”依据,重视、研究并且利用偶然,寻找并且把握了非典“发热”死亡背后的必然性规律,利用对非典死亡的必然性认识,指导抗非典斗争走向成功。

(4)好的可能与坏的可能。在抗非典的危机管理的实践表明,危机管理中一般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即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危机管理或抗非典在哲学上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及时认识、控制坏的可能,把坏的可能消除在萌芽状态;

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坏的可能向好的可能转化,使好的可能变成现实。

「附题答案要点」

(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只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的。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35「答案要点」

(1)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政权建设理论的基本点,是主张在革命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最大特点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联合政权。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正式提出了上述主张。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设想,正式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实践,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毛泽东关于政权建设的理论有一个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第一,在土地革命的前中期,即从国民革命失败到中共瓦窑堡会议前,各革命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是这种性质的政权,它的内容与目标是反对封建阶级和国民党新军阀。

第二,1935年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改变了对地主、富农和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同时提出把工农民主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为了体现这一总的策略,在抗日战争中在党所领导的各根据地中实行了“三三制”政权,即在抗日民主政府的人员构成中,共产党人、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政权。

第三,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各派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在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提出了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建立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政权建设的理论。

(2)演变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政权建设理论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演变,主要原因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其次是党的政权建设,也像其他问题一样存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

第一,在土地革命的前中期,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民主专政主要对象之所以确定为反对国民党新军阀,是因为国民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退出了革命而投靠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成为了人民的敌人。

第二,瓦窑堡会议改变了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共和国的主张。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三三制”政权,根本原因是“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1935年的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为了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团结绝大多数人民共同抗日,所以提出了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并实行了“三三制”政权。

第三,在解放战争中,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他们主张建立独裁、内战“一党专政”的企图,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各民主党派要求建立英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在国民党反动派顽固坚持“一党专政”的条件下陷于破产。在中国革命已接近胜利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已经积累起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也随之成熟了。

(3)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这是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享有各项自由和民主权利。

第二,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对内镇压被推翻的反动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颠覆。

第三,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只有在人民内部实行充分的民主,才能有效地对敌人进行专政;也只有对敌人实行了强有力的专政,人民的民主权利才有保证。

36「答案要点」

(1)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提高,在优美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要求;

第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粗放型增长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

第四,增加国际竞争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不仅是数量上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科技和效率、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只有提高质量和效益,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才能改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2)2004年我国经济过热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长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第二,2003—2004年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超产发展,导致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效率低而又污染重。如果不转变这种以投资重化工业、资源和能源高消耗为经济增长特征的破坏性高速增长模式,我国的资金、技术、资源、能源、环境都必将难以支持继续高速增长,难以为继。

(3)主要措施是:

第一,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压缩重化产业的资金和信贷投放;

第二,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第三,不断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耗对经济拉动作用;

第四,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全面转变增长方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

第五,最根本的是要形成有利于集约型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提高科技贡献率;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形成实现集约化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

37选做题Ⅰ「答案要点」

(1)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一,有助于生产要素在本地区的自由流通与优化配置,促进本地区市场的扩大与经济增长。第二,使经济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

(2)集团化与全球化辩证关系。全球化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区域集团组织有排他性,对集团外的国家实行差别待遇和歧视政策。这虽然有利于经济集团内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就整个世界经济而言,是带有集团主义色彩的贸易保护主义,因此和经济全球化表现出矛盾和冲突的一面;另一方面,每个集团都在集团内实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政策,在本质上与全球化是相互促进、完全一致的。

经济集团不仅具有排他性,更具有开放性,各个集团事实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长远和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合作的广泛展开,必将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而使每一个区域经济集团事实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中介、一个环节和一个阶梯,达到集团化与全球化的相互转化。

(3)欧盟一体化。欧盟一体化实际上是西欧、欧洲国家联合自强、独立自主的过程,其地位和作用主要有:第一,已经发展成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经济和政治组织,具有了“欧洲合众国”的雏型。

第二,主张世界多样化发展,主张多边主义,寻找其他大国支持,比较坚定地反对美国的单极霸权特别是单边主义,成为制约和抗衡美国单极霸权的坚定力量;

第三,欧盟25国,46亿人口,十万亿欧元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科技先进,拥有空中客车、玛丽亚娜火箭系统、伽利略定位系统,发展成为世界多极力量中重要的一极,大大提高了欧洲在世界大国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欧盟要成为美国平等伙伴的谈判地位;

总之,欧盟一体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进程,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特别是2004年欧盟通过了“宪法条约宣言”,是欧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欧洲人民联合自强、独立自主、向着欧洲合众国目标前进取得的又一个重大成果,加强了欧盟的整体运转和政治行动能力,是欧洲合众国的雏型。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先后提出的几个口号,诸如“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欧洲要用一个声音说话”、“欧洲是最好的榜样”等,表明欧洲希望在美国之外成立独立自主的一极,成为美国的平等伙伴,并且通过联合自强显示欧洲的力量,力图成为规范、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导力量,与美国争夺规则和新秩序的主导权。

(4)亚太经合方式:亚太经合方式承认多样化,允许灵活性,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自主自愿的原则,以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以磋商代替谈判,以承诺代替协定,有利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共同发展,有利于各国在世界一体化进程中比较好地掌握各国的国家主权。

(5)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正式启动,成为亚洲一体化主导力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南亚国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

第一,变化的内容。由接受和主张日美炒作的“中国威胁论”转变为主张“中国机遇论”,由对中国的发展、崛起怀抱恐惧、怀疑以至排斥、打压的态度,转为理解、支持、欢迎中国崛起的合作态度,积极争取与中国合作,双赢共赢的机遇和利益;

第二,转变的原因。

①中国长期快速稳定的经济高增长,成为东亚以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首先拉动了东亚的增长和繁荣,是东盟转变的根本原因;

②中国从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帮助东盟国家及时走出困境,到近年来积极主动对东南亚国家开放有关市场,使东南亚国家切实参与到中国发展的巨大市场机遇中来,得到了切实的经贸和合作利益;

③中国实行积极友好的周边国家外交,也推动了东南亚国家的转变。

第三,转变的意义。

①有利于中日打破“中日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使世界各国了解、支持、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

②改善了中国的周边环境,有利于中国创造长期和稳定的国际环境,从事国内的和平发展;

③得到东盟的理解与合作,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在亚洲最受欢迎的大国之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进程,2001年正式提出,2004年全面启动。

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以安全合作为重点,从2004年签署“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开始,向经济合作方向发展,但面临美国分化瓦解的巨大挑战。

中国的周边国家外交。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发展到“睦邻、安邻、富邻”。

(6)中国和东盟关系的主要方面

①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

②中国和南中国海主权争端相关的东盟国家共同达成《南中海行为准则》,按照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原则,处理有关争端,并且取得重大进展,创造了更好的安全对话合作的氛围;

③中国积极推动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在2004年共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框架协议”,“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重要文件,标志着正式启动了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成为了亚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量;

④中国积极支持东盟在亚洲一体化进程和东亚地区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选做题Ⅱ「答案要点」

(1)唯物史观认为世界是统一性与多样性发展的统一,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本质。美国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民主制度模式改造中东,企图建立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从根本上割裂了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发展的辩证关系,背离了世界多样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2)现代文明社会,民主、自由、人权、法治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体现了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但是每个国家走向民主、自由、法治,由于国情的不同,又会选择不同的模式和道路,是规律客观性和人民主体选择的结果,美国把本国模式强加到中东各国头上,割裂了规律客观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关系,根本上背离了各国人民主体选择的意志和愿望。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