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客观对象是人类认识的起点,没有客观对象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认识。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来实现的。实践是影响认识的决定性因素。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首先表现在,反映不仅具有摹写性,而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包括选择性和创造性(改造、猜想、预测等)。创造性从根本上把
一、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局部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的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感性认识的内容(对象)是事物的现象、各个局部和外部联系;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其优点在于贴近现实;其缺点在于只能反映事物的外部和局部,即“熟知不等于真知”。感性认识的局限性表明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也决定了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2
2016考研政治一、价值及其特性1、价值的定义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的关系。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所以,构成价值的要素有:一,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客体的属性和性能。但价值既不是主体的需要、也不是客体的属性,而是二者之间的关系。3、价值的属性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以及满足人的需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2、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3、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二
一、英雄史观与群众观1、英雄史观与群众观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具体表现为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们群众创造历史。2、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从社会历史根源看,
一、质、量、度1、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属性)。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区分不同的事物,靠把握质。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2、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把握量的意义在于:其一,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其二,把握事物的量,可以精确地评估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心中有数。区分同质的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含义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2、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有: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内因)运动的结果。尽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合力推动的结果,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是存在区别的。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经过否定,新事
1、原因与结果概述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即因果关系。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起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2、原因与结果关系原因和结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二,二者相互渗透;原因当中包含着结果,结果当中表现着原因。三,二者相互转化。如果将两个因果关系单独抽取出来考查,它们的区分
一、联系概述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的前提是事物之间的区别。没有区别也就不存在联系,而是相同。3、联系的特点(属性)有:(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2)联系具有普遍性。其含义有三层:第一,内部联系,即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
一、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1、矛盾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联系)。矛盾的统一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三个方面的具体含义:其一,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其三,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对立性(斗争性、矛盾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