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动态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

考研发展心理学重点必备:儿童品德发展

专业课  时间: 2019-03-09 12:18:37  作者: 匿名 
 1.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从小学时期开始,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这种系统的道德认识带有很大的依附性,还缺乏原则性。研究发现小学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小学阶段的儿童已初步掌握了道德范畴,不过对不同范畴的理解有不同的水平。比较对他人、对己、对社会三方面的道德认识,对己方面的道德概念发展水平较高,对社会方面的道德概念的发展水平次之,最低的是对他人方面的道德概念的发展水平,显示出不平衡性。

(2)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小学阶段,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但是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因此,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即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为儿童内心需要的过程。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

(4)小学阶段的品德过渡性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即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从小学儿童品德的整体发展来看,有的研究认为这个关键期或转折期大致在三年级下学期前后,由于教育工作上的差异,前后有一定的出入。就具体的道德动机和道德心理特征来说,其发展是不平衡的。

2.儿童道德动机发展

总的来说,小学儿童的道德动机发展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由服从向独立发展,尽管高年级以自觉道德动机占主导地位,但还离不开对成人指令的服从;

二是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尽管高年级儿童以社会需要作为道德动机的基础,但还离不开具体形象性;

三是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的冲突较少。

3.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1)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

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判断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小学儿童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为依据,而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

(2)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下发展起来的。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儿童在集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达到共同的目标,逐渐意识到个人和集体、和祖国的关系,并在学习等日常生活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等。

(3)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道德意志行为

对小学儿童道德意志行为的有关研究指出,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小学儿童的道德意志控制力和自觉性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但这种控制力和自觉性还不能完全离开外部的检查和督促。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即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如助人、合作、分享等。当儿童自愿帮助他人而不考虑任何外在奖励或没有个人动机时,则是一种利他主义,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形式。

在教育的影响下,儿童很早就已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断接受各种社会强化,亲社会行为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道德行为习惯

据研究发现,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低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处于一种依附性很强的“家长和教师的权威”阶段,其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儿童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发展,中年级儿童可能因破坏了原有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导致行为习惯水平下降,而高年级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已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稳定性。由此可见,整个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企图伤害他人的行为。进入小学以后,许多儿童的攻击性明显减少。由于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越来越善于区分偶然的和有目的的激怒行为,并常常宽容他人的无意识的伤害行为,对有意识的攻击行为也常还之以言语攻击而非身体攻击。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