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发展心理学重点必备: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包括赞扬他们,使他人愉快。亲社会行为又称“向社会行为”、“利地行为”。
(1)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关心他人是大多数文化希望其社会成员获得的价值观。从婴儿期父母就开始鼓励这种亲社会行为。一般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
产生年龄差异的原因据认为可能与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长(如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社会责任感及提供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和知识的增加有关。
(2)亲社会行为的训练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常用的手段有①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Staub,1971);②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自我概念训练对8岁以下儿童效果不明显;③榜样示范。
文化与亚文化,父母的价值观念与教育方式及大众传播媒介同样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2.侵犯行为的发展
(1)侵犯行为的发展
儿童2岁左右产生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常因玩具被抢或抢不到时沮丧、哭泣。
哈特普(Hartup,1974)的研究表明,3—6岁幼儿的侵犯行为随年龄增长,身体攻击4岁时达到顶点;对受到进攻或生气的报复倾向,3岁时有明显增加;进攻的挑起者和侵犯形式也随年龄变化,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以争夺玩具为主转向人身攻击,如取笑、奚落、叫绰号等。
(2)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还有更多的言语侵犯。2—2.5岁的儿童已表现出性别差异,男孩对侵犯行为进行反击是女孩的两倍。侵犯性冲突更多地出现在男孩或男人之间。尽管男性对向他挑衅的女性会有言语的侵犯,但身体的侵犯强度将会相对降低。
(3)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儿童的侵犯行为倾向部分取决于他所生活的文化或亚文化的鼓励和宽容。同一文化或亚文化中成员间的个体差异来自儿童的家庭环境。武断的运用权力,冷淡、拒绝的父母经常允许儿童表达侵犯性冲动,更可能培养出敌意的、攻击性的儿童。父母的冷淡、拒绝使儿童的情感需要受到挫折,并为儿童树立了一个对他人漠不关心的榜样。
(4)侵犯行为的控制
常用的控制方法有①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②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③移情训练;④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等。
猜你喜欢
-
- 03-082017年考研心理学大纲详解:心理统计与测量
- 03-09考研专业复习指导:心理学六大科目全面分析
- 03-092014年考研数据结构辅导(16)
- 03-09中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计算机软件基础》考研大纲
- 03-092016考研普通心理学要点: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 03-092014年考研哲学专业总结辅导(22)
- 03-092017人大工商管理学考研复习要点(3)
- 03-092012考研专业指导:图的应用
- 03-082016年考研西医综合大纲详解:生理学
- 03-092013年考研专业课之文学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