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教育学《中外教育史》重点笔记(16)
韩愈的教育思想(2★论述)
一、生平与思想特点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猛烈抨击佛老,极力维护儒家的道统及其独尊地位,提倡复古运动,可以说是“振兴儒学的卫道者”。他的主张代表了世俗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客观上符合中小地主阶级以及农、工、商等小生产者的利益与要求,因而具有积极意义。
二、“性三品说”及教育作用
(一)性三品:
第一、他提出性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性和情二者之间完全相应。
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上品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
第三、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而三品之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
(二)教育的作用
从性三品说出发,韩愈认为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气质太坏,只能以刑罚制之。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上品之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可善可恶的中品之人,教育对这部分人的人性改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品之人,他们天生是顺情而行的,教育对他们人性的变化起不了作用。
韩愈还提出,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了,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
评价: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极积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品味内发挥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做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决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教育目的
通过“明先王之教”,实现“学所以为道”。教育的任务是为治国兴邦培养人才。(背景:“安吏之乱”,唐中后期)
四、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
首先,他重视人才的培养,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
同时,重视人才的选拔,要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为了培养人才,满足治理国家的需要,韩愈主张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不仅如此,他还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根据自身参加科举的体会,韩愈抨击了科举选士的弊端,指出依靠科举不仅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反而会埋没治国兴邦的大才。他以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为喻,希望统治者能够以特别的方法发现人才、礼遇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五、论尊师重道
韩愈教育思想中影响最大、也最令后世称道的在于他作《师说》,提倡尊师重道。他不仅倡导尊师,而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与社会流俗相抗争。《师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韩愈既指明了教师的任务,肯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向学生学习;既主张学生应虚心向教师请教,又鼓励学生敢于超过教师;既提倡乐为人师,又强调不耻下问。这一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他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的特点。
1.教师的意义:尊师即卫道。
儒学之所以衰弱到难以与佛、道相抗衡的地步,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教师这一担负传播儒家思想重任的角色已经失去了往日神圣的使命感
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猜你喜欢
-
- 03-092013考研教育学基础综合难度增大更注重应用
- 03-092016天津商业大学工程热力学考试大纲(学硕)
- 03-092015古代汉语考研指导:终风
- 03-092012考研专业复习指导:中央财经大学管理学院考研专业课复习指南
- 03-092016年考研发展心理学重点讲解: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 03-092016管理学考研专业辅导:麦克利兰成就激励论
- 03-092013年考研非统考舞蹈学参考书介绍
- 03-082017年考研历史学大纲详解:世界近现代史
- 03-092018年考研心理学基础笔记:晕轮效应
- 03-082018宏观经济学考研专业课高分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