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动态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

2014年考研教育学《中外教育史》重点笔记(18)

专业课  时间: 2019-03-09 12:17:02  作者: 匿名 

北宋三次兴学的经验和教训:

宋代三次兴学运动,跌宕起伏,延续了七八十年之久,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便是都不同程度地将北宋的学校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可以说,宋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次兴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经验主要有:

其一,北宋三次兴学,虽然前两次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而第三次兴学实施不久后北宋便灭亡了,但都不同程度上推进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可以说,北宋的学校教育制度正是在三次兴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因此,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地位。

其二,三次兴学运动都比较重视地方学校的建设,重视庶族子弟的出路,重视真才实学者的任用,这不仅是对抗贵族的腐败,也是扩充教育、发展教育,企图以教育的改革,来为政治改革服务的。可见,任何教育改革都不会是单纯的,它承负着政治的使命。

其三,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缓和育才与选才的矛盾上。确证了兴学育才的地位高于科举考试(当时考试弊端丛生也是原因)。科举仅仅是取才形式(“指挥棒”),兴学育才是实在的内容,形式可以变换,但实在的内容必须坚持,既不是道理上、精神上的务虚,也不是形式上的变化调整,而是真正的建校开学,是建立造就人才的措施,更是建功立业的根本战略。

教训有:其一,三次兴学运动之所以能够发动,在于发动者的权势和地位,范仲淹、王安石、蔡京均为执政的“相”。在中国自秦以来,建立大一统集权制,可以很有效地发布指令,可以在短期内掀动起轰轰烈烈的热潮,以贯彻某种思想和政策,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但它同时也很脆弱,成功和希望的可能完全取决于发动者的权位是否稳固,既没有法的依据,也没有法的保障,所以,范仲淹、王安石兴学的悲剧也是必然的。

其二、北宋三次兴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举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这种矛盾是无法在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更由于北宋的兴学运动一直伴随着党派之争,这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