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2)
相关知识点1: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是:
(1)部门内部的竞争。由于同样的商品只能卖同样的价钱,因此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必然在部门内部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这种竞争在推动技术革新和生产力进步的同时,必然导致优胜劣汰,引起和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2)部门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经济中,资本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当某个部门发展不足,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时,必然在市场上表现为产品供小于求,价格上涨,从而更多的资本会进入这个行业,引起生产增加,直至满足社会总资本运行的需求。相反,当某个部门发展过快、产品过剩时,部分资本会退出这个行业,使该部门产品供给减少,价格上涨,直至该部门生产与其他部门相协调。(实质上,这也是平均利润规律的作用机制:利润较高的部门吸引着新的资本进入,生产扩大,供给增加,从而商品价格和利润率都有下降的趋势。相应地,处于利润率较低部门的资本则有减少的趋势,随着生产萎缩和供给减少,商品价格和利润率都有上升的趋势。如此反复,各部门利润率就会出现平均化的趋势。)
2.价值规律调节的盲目性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价值规律的调节具有盲目性。由于生产者的盲目性,价值规律的这种调节总是滞后的,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因此,国家应充分发挥预见性好、资源动员能力强的优势,利用各种调控手段,引导资源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更有序地流动。
(2)价值规律调节存在盲点。国民经济的某些战略部门(如粮食生产、高科技开发等行业),由于存在高风险、低利润等问题,私人资本往往不愿意涉足,价值规律的调节对这些部门失去意义。此时,国家就必须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对战略部门的生产予以必要补贴,甚至进行直接投资,确保国民经济的战略利益。
相关知识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宏观调控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理论依据: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现实依据: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经济经历了几次波动,这表明社会主义条件下搞经济建设,同样要面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样要应付价值规律调节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2.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和主要手段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一是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包括通过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利率)、汇率等杠杆进行的调控。经济手段有利于发挥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三是行政手段。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它的特点在于:直接、快速。
注意: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也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发挥各种手段的整体功能。
3.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逐月攀升,货币供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资产价格高涨,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加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要求。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主动性。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继续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优化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二是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三是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防止投资反弹,促 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水平。四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提高价格调控预见性,加强价格监测,加强市场监管。
相关知识点3: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
1.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其中,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这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币量相适应。
2.通货膨胀。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某一时点上全社会流通中的货币总额。货币供应量应该与货币需要量相适应,才能形成良好的金融环境,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了货币需要量,货币就会贬值,价格就会普遍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危害包括:价格上涨导致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等;传递错误价格信号,破坏市场机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3.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
一是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贴现率(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减少信贷总额。
二是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增加税收,抑制部分行业的过快增长。控制政府支出,逐步减少财政赤字。
三是整顿市场秩序。及时发布商品供求和价格消息,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的价格实行强制性控制或管理。
猜你喜欢
-
- 03-092013年考研政治模拟练习及答案(分析题4)
- 03-092015年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二
- 03-092014年考研政治章节练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 03-09考研政治标准模拟题(一)试题及答案--分析题
- 03-082018年考研历史学冲刺测试题及答案(1)
- 03-092012考研英语基础阶段模拟试题及详解(答案1)
- 03-082017年考研英语翻译考前冲刺试题及答案4套
- 03-092017年考研政治全面习题及答案2
- 03-08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一试题答案(1)
- 03-082019年考研英语基础测试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