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动态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

2011陈先奎政治理论精讲30题(二)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9 10:39:32  作者: 匿名 

第6题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思考角度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发展阶段

「答案要点」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发展阶段。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决不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3)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并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必不可少的中介和桥梁,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发展阶段。

思考角度二请分析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依据

「答案要点」

为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呢?这是由当时各种国内外客观因素决定的。主要是:

第一,经济、政治上十分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缺乏远见和足够的勇气,并且有不少人害怕民众,因此,既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没有能力在中国建立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决不能容许资产阶级独占革命的胜利果实,不希望自己刚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中解放出来,又重新遭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第三,国际环境不允许在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国际环境,长期支持中国革命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国家只想使中国成为它们附庸国,也不愿意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第四,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中国革命虽然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但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却十分落后,中国并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这一理论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是可以超越的,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只有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才有可能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并获得自身的巩固与发展。而中国恰恰是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取得革命胜利的,因此,必须先发展新民主主义,通过发展新民主主义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

  思考角度三1952年9月,毛泽东改变主意提前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早结束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遗憾

「答案要点」


(1)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本来设想建国后进行10到15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的鼓舞和影响下,1952年9月,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张,不同意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前确立,虽然改变了原来提出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需要进行很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构想,使社会主义改造明显提前了。但这种改变绝不是一时冲动的贸然决定。

第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制度条件;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满足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有利于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共同富裕之路;

第四,政治上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政策上利用、限制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分别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

第五,国际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当然,也应该看到,由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阐述本来就很不充分,尤其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更是很少论及,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时间也不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不很清楚。这些就使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及其过渡时期总路线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第一,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以至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过粗;

第二,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估计得过于严重。对当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从而产生了急于消灭资本主义的倾向。

思考角度四分析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基本经验和历史意义

「答案要点」


(1)历史必然性。(参见“本题思考角度二”)

(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相对于前苏联对资产阶级不得不采取暴力剥夺的方式来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比较顺利和成功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的、列宁曾力图做到但最终都未能实现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①严格区别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界限,对官僚资本采取暴力剥夺的政策,而对民族资本则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地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和平地把整个民族资本主义“赎买”了过来,顺利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②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经销代销等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再发展到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等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了消灭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和团结、改造资本家,并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双重目的。

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虽然总的来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但在改造的过程中也存在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公私合营面过宽,对一些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当等偏差,以致后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下降,商业网点撤并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一些不便。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就完成了触及千家万户和几亿人口切身利益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壮举。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②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巩固。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随着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制度被消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智慧和热情得到充分发挥,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的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提前超额完成。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以新的经验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伟大创举。

总之,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思考角度五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及其所代表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和腐朽的上层建筑,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政治上层建筑和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为主体的新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手段和制度保障;工业化本身就是发展生产力。

(3)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长期主张保护、发展民族工商业,即使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消灭资本主义,也是站在工业化的立场上,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业化,从来没有站在小生产的立场上反对资本主义,所以与民粹主义站在小生产立场上反对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思考角度六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实质上和内容上有一致性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确立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概括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揭示了中国最大的实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显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2)在政治建设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都直接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践发展而来;

(3)在经济建设方面,都具有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积极作用,建设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策连续性;

(4)文化建设上,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贯穿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基本精神,都具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质特征。

思考角度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确立依据和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所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具体涵义是指: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长期性的三大依据是指:

第一,由历史前提决定的。历史前提是经济文化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由现实国情决定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很不完善。

第三,由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中国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水平和标准基本不同于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是21世纪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水平要求更高,所以要花很长的时间实现它。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意义)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根本出发点;(现实意义)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防“左”反右,特别是克服急于求成、盲目求成的急躁情绪,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现实意义)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澄清种种分歧和困惑,提高人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自觉性的科学指南。(现实意义)

思考角度八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突出了生产力首要的基础地位,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打破了离开生产力,空谈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偏向。

第二,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第三,突出了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根本原则和本质内容,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把人民的生活幸福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第四,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为我们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实践上科学总结了20世纪世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教训,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认识最重要的理论成果;

第二,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

第三,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四,政治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第7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思考角度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异同

「答案要点」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1)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性质等方面有着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基本相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思考角度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要点」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是基本适应与部分不相适应的关系。

(3)我们可以,也只有通过不断改革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才能进一步发展生产力。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又通过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

思考角度三2004年宪法修改把保护私有财产权写进宪法,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本质属性是相背离的

「答案要点」

2004年宪法修改规定我国“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私人财产权和继承权”,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根本属性是完全一致的。是因为:

(1)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包括我国全体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其中绝大多数是与公有制相联系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战士等五大基本阶层。

(2)社会新阶层的财产,特别是其中用于投资经营活动的资本财富虽然属于非公有制的范畴,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非公有制既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构成,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保护这些合法财产,同样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内在要求。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的财产不断增加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基本政策,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第8题 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

思考角度一毛泽东的工业化道路探索

「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开始了大规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经过几年工业化的实践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工业化的目标模式形成了基本的思路。1956年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根据毛泽东关于形成独立、完整、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的思想,对工业化的标志和目标作了阐述。他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化,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包括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如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

(2)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第一,在中国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崭新而艰巨的任务。毛泽东提出,一定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个基本情况出发,不能机械地照搬外国的经验,特别要注意吸取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第二,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首先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在处理农、轻、重关系方面,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调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下,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他认为,从长远观点来看,多发展农业、轻工业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里已经有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

第三,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3)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毛泽东从政治上强调提出了“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原则。把是否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到了是否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要不要巩固工农联盟的高度。1962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更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

思考角度二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案要点」

(1)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即我们可称之为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谓传统工业化道路:①指发达国家的对外扩张和掠夺;②指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或者说是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③资源的过渡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2)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依据。

①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

②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③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人口数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4)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点。

①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工业化。

②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和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

③强调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

④强调正确处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5)要正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的关系。

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②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③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贯穿其中的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性发展的新机遇。

(6)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格局。

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格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7)毛泽东的工业化与我们现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和联系(略)

思考角度三“两条工业化道路”比较分析

「答案要点」

(1)毛泽东工业化道路的主要思想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工农轻重并举。

(2)“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指: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上述“两条工业化道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第一,都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从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出发;

第二,都强调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快我国的工业进程,又以工业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第三,工业化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让中国最大多数人共享工业化的成果。

(4)“两条工业化道路”又存在着重大的区别,发生了一些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体制基础不同,即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型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等;

第二,国际条件不同,即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是在封锁、被封锁的条件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是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对比的条件下进行的,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对我们仍实行种种高技术限制,但是,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科技和生产力基础不同,即毛泽东时代,工业化基础没有受到新工业科技革命的影响,新时期以来的新型工业化在科技革命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型企业发展方向,与“以工业为先导、农业为基础、工农轻重并举”的传统产业格局存在重大的区别。

第9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思考角度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答案要点」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时代课题,但是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完全相同的理论基础,都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取向,都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完全一样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从实际出发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我们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第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为我们不断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思考角度二“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答案要点」

(1)“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的整体。

第一,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第二,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凝聚力,它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第三,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又是其创造成果的享有者,是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第四,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思考角度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分析题)

「答案要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实都讲过。但是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人民根本利益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从实际出发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我们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为我们不断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思考角度四十六大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请分析这一判断的理论依据,并且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贯彻执行;或者结合就业问题加以说明

「答案要点」

(1)理论依据。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直接得出的重要结论。在“三个代表”中,人民群众是创造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创造成果的享有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2)贯彻执行的主要措施是(结合实际角度一):

第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第二,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第四,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政绩观,求真务实,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

(3)结合就业问题加以说明(结合实际角度二):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长期以来高度关注就业问题,把就业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强调改革、发展、结构调整都要和扩大就业相结合,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一次重要任务来完成,千方百计解决好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从而表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

思考角度五根据“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分析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中国社会新阶层出现的客观依据,并且说明中国社会新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答案要点」

(1)我国新社会阶层出现的是与先进经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使他们有了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机会;

第二,经济体制的变化,使他们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各个五一节;

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他们被分流出来,纷纷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

第四,分配制度的变化,使他们率先进入先富起来的行例。

(2)新阶层的性质:

第一,新阶层主要从事科技、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是社会主义的复杂劳动者;新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以生产要素形式参与创造社会主义财富,特别是以资本要素参与财富创造,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同时又进行科技、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具有资本所有者和复杂劳动者双重身份。是以生产要素和复杂劳动两种形式参与社会建设。第二,怎样看待新阶层的财产?人们政治上的先进和落后,不能简单地以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作为判断标准,而应主要:

①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

②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

③看他们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

④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

第三,我国新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在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发展起来的,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思考角度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答案要点」

(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且将“先进生产力”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为党的先进性增加了新的时代内涵。

(2)辩证唯物史观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又强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重视精神动力、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是我党一贯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提出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党重视思想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强调“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我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树起了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文化内涵。

(3)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因此,一个政党在历史上要有所作为,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意志和愿望,必须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离开人民群众,必将一事无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作为我们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是对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观点,群众工作路线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第10题 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思考角度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依赖于人,一切为了人,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全心全意依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部发展。一句话,就是以人民为本,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思考角度二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辨析题)

「答案要点」

(1)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全心全意依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句话,就是以人民为本,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

第一,因为要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第三,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

思考角度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辨析题)

「答案要点」

(1)所谓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略)

(2)以人为本是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一根红线,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因为:

第一,全面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协调发展,是指人自身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人与社会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人是协调发展的核心和主体;

第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有机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仍然是围绕着人进行的;

第四,科学发展的实质是“五个统筹”,就是要解决好反腐败和社会公平问题,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所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

思考角度四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根本不同

「答案要点」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动力的基本观点及其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

(3)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主要是针对封建帝王实行专制统治而提出的统治之术。该思想是在承认封建统治合理性和以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前提下,主张代表和体现封建统治阶级及其统治集团利益的封建帝王要尽量考虑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其专制统治维持更长的时间。所以其主体、前提和归宿都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有本质区别,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根本不同于古代社会的民本思想。

思考角度五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根本不同

「答案要点」

(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并不等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存在本质差别,二者不可混淆。

(2)人本主义是在当时社会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激进口号提出来的,带有非常强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在哲学上的根本特点是反对科学和理性,推崇非理性主义。而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就”哲学而言是当代人行为和思维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要求从人出发,始终体现为人服务的根本要求,这与人本主义哲学不是一回事。

(3)从政治上讲是以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代表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要,促进绝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提倡以人为本,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的条件下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对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真正的尊重和关心,在阶级性和内容上都要比人本主义进步。当然,我们在现阶段也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人本主义哲学信条,不能完全否定其曾有的历史进步作用。

思考角度六有些地方领导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请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以剖析

「答案要点」

(1)按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应该树立全面的、实践的、人民的、科学的政绩观。即不搞片面的发展,坚持全面的发展;不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坚持为人民讲实话,务实效、办实事、求实绩,求真务实;不唯上,不投领导所好,追求升官发财,坚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搞主观臆断的拍脑袋工程,浪费人民钱财,坚持科学决策,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本质上是一种以官为本的发展观,为求个人升官发财,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工程,投领导所好,与以人民利益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

思考角度七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请分析这一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客观依据,并且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该正确处理哪些关系?

「答案要点」

(1)理论依据。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体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客观依据。第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为现在的小康是初步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第二,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迎接新的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第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因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措施是: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四,坚持“五个统筹”,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解决好反腐败和贫富差别问题,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第五,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劳动者是生产力第一要素的思想,全面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全民族两个素质,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小康大业,人才为本。

(4)相互关系。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发展经济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系。

思考角度八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分析

「答案要点」

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发展观的创造性结合和运用。

(1)以人为本,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民利益为本,依靠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和创造成果的享有者,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应该坚持一切依赖于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以人民群众为本。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就要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生态、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是经济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因此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