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各章节重点归纳(04)
1.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在历次反侵略斗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单选)
A、社会制度的腐败 B、经济技术的落后
C、帝国主义的强大 D、军事力量的薄弱
2.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单选)
A、魏源 B、林则徐 C、严复 D、梁启超
3.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著作是:( )(单选)
A、《资政新篇》 B、《海国图志》 C、《四洲志》 D、《救亡决论》
4.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起维新派的思想及主张有:( )(多选)
A、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B、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
C、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D、设立议院,进行社会革命,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章
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其原因有:
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 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如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反而受到重用。钦差大臣奕山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诬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清政府特别害怕战争持续下去,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为此不惜割地、赔款。在中法战争后期,1885年3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前线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阁还为此而垮台。可是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竟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接受法国条件,签订 <中法新约>,并下令前线清军停战撤兵。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很明显,正是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行 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等很落后,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所以,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
2.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第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 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 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 编成《四洲志》—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 〈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 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 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如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 >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第二,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曰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 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曰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还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天演论 >对中国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 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由此,他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 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国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写在后面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需要重点记忆,尤其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注意从今天的内容中开始出现的各种著作,记住著作的作者和著作的主要主张、大致内容,不夸张地说,考研政治基本每年都会考一部著作;在各个阶级的救亡图存中,要记住各自的主要主张以及局限,比如反不反帝、反不反封建等等。
答案及解析:
猜你喜欢
-
- 03-092016考研政治考点狂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 03-092018考研政治:香港回归20载看考研政治考点
- 03-092012考研政治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83个重要名词解释1
- 03-082018考研政治备考全程规划
- 03-092018考研政治复习需要重视
- 03-092013考研政治时事热点:十八大报告最有新意的提法
- 03-092015考研政治时政热点:2014年4月29日
- 03-092016考研政治思修考点: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 03-092016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临考精华背诵: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 03-092017考研政治史纲核心考点: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