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动态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

2012考研政治知识点复习—毛泽东思想概论

考研政治  时间: 2019-03-09 10:15:57  作者: 匿名 
 毛泽东思想概论

复习指要

1 学科的最主要章节和主要大题出处是第二、三章,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问题(三大法宝)。它们是复习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所在。第一、四、五、六、七章主要考察一般性小知识点,一般考到选择题。个别重要理论点可以涉及到大题。

2 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选择题和大题的鲜明的出题特点是“史、论、著”的结合(“史”:历史事件、历史背景:“论”:该学科中的理论知识内容:“著”:以毛泽东为代表作者的著作。)

3 本学科试题主要都是考察对学科内容的准确记忆和理解。选择题要求实现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准确记忆。分析题也主要是要求答出完整恰当的理论原理,再加上“史、论、著”三者串连型的理解性陈述。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选择题)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选择题)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纲领(整个第二节和第三节都是选择题和大题考点,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理论要点)

「核心要点总结」中国革命的阶段划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由社会性质和革命对象的不同,中国革命区分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革命对象是资本主义)。由领导力量以及由此决定的归宿、阵线的不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区分出旧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归宿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阵线上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归宿是要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阵线上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相关的知识线索:中国革命阶段的划分;中国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的演变(本章的第一节知识点)

一、中国革命三大阶段:

时间段革命主要成果

1919年五四运动前旧民主主义革命****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9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2年底至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制度

二、中国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的演变

时间段社会性质主要矛盾

1840年至1949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

1949年至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年至1953年,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残余势力的矛盾;1953年至1956年,是无产阶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1956年后社会主义社会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01年文科第33题、理科第32题,04年第20题,05年第36题,」

「模拟试题」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在关于中国革命对象的问题上,早期党内有的同志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出发,认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的同志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出发,认为中国革命的对象是资本主义,中国革命的任务就是****一切资本主义。

①请评析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之处何在。(4分)

②毛泽东在1944年的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特别在中国,我们必须严格地将观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共产主义方法,同我们实际采用的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加以区别”。请依据这一观点来分析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两个发展阶段,以及我党对革命纲领问题的正确理解。(6分)

「考点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由此决定的革命对象、革命性质、革命阶段问题。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最重要的理论知识点,也是多年来的选择题和大题考点(在该学科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因而特别值得加以重视。

「答案要点」①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第一种观点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和革命任务误以为是整个中国革命的任务,没有看到中国革命将要进一步反对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该观点也忽视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必要性。犯的是右倾保守主义、机会主义错误。

第二种观点把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和革命任务误以为是整个中国革命的任务,没有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是实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该观点也没有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必要性。犯的是“左”倾冒进主义、教条主义错误。

两种观点都没有正确理解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的问题,混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二者在革命对象和革命任务方面的区别。(4分)

②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和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也是两个不同的革命阶段。前者是涉及到“实际采用的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其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后者是贯彻“观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共产主义方法”,是要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3分)

毛泽东在1944年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讲话中谈到了“特别在中国,我们必须严格地将观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共产主义方法,同我们实际采用的新民主主义的政策加以区别”。指出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当时阶段,实现新民主主义政策(最低纲领)是近期目标,但没有共产主义的思想方法(最高纲领),就不能正确地指导当时现在正在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是实现最高纲领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3分)

2、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演变(常考的选择题)

「04年第6题,05年第9题, 06年第26题」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采取了不同的路线方针政策:

(1)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到1931年,基本形成了一条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全民族抗战,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停止了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为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满足了地主的要求;

(3)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和******反对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进行土地改革势在必行。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给农民的政策。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同年12月,毛泽东针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的偏差,强调必须注意土地改革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第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4)建国初期,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者,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根据建国后的新形势,确定了土改的新政策。在新解放区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土改政策,以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也调整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5)在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待富农经济,采取了由限制富农剥削到逐步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理论与实践(可能的选择题)

(1)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建立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的思想。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各根据地建立工农苏维埃民主政权。随着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决定把“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后来又提出“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3)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与工农民主政权相比,其特点是:①由工农民主专政转变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抗日民主专政;②在政权组成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和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各占三分之一;③革命任务由**********反动统治变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停止土地革命,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改革;④由独立于国民政府之外的政权转变为中华民国的地方政府;⑤权力机构由工农兵代表会议转变为参议会,它是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权力机构。

(4)抗战胜利前后,根据时局变化,中共提出建立由各党派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 的报告)。

(5)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1948年4月,中共提出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政协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9年新中国成立,进入人民民主专政时代。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重要考点,选择题,可能的分析题)

「01年文科第36题、理科第37题,05年第8题」

「背诵要点」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一方面,近代中国内部没有起码的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的独立,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另一方面,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的不平衡。城市与乡村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广大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这就为农村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使农村包围城市成为可能。

(2)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本点是: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主观条件(要注意根本原因、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区分)。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依托)的三者密切结合。

2、不同时期的统一战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选择题、可能的大题方面)

「背诵要点」

(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革命领导者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键就在于依靠最广大的农民,团结小资产阶级,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二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敌我力量对比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中国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取得全国胜利。这又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矛盾,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以便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是敌我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压倒******势力,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原因构成:阶级构成、经济政治发展、敌我力量状况)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首先,这主要是由于近代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的焦点,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其次,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状况,也提供了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3)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

(一)基本原则:(1)独立自主原则。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这是实现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2)区别对待原则。如“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3)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如“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十六字策略方针。

(二)主要经验:(1)发展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2)坚持反倾向斗争,是统一战线策略正确的保证。(3)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总方针。(4)以武装斗争为支柱,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5)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

3、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问题(近几年连续考到选择题与辨析题,联系到近年的时事政治主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很可能再考到选择题甚至涉及到分析题)

「02年文科第7题,03年第23题:1945年1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党的优良作风有;04年第21题:党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05年第22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困难是;06年第8题,毛泽东的一副对联讽刺了…,02年理科第32题:辨析: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背诵要点」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

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还有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在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情况下,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重大问题。这主要是:坚持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的;同时,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1、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理解性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选择题)

3、三大改造的必然性与经验(06年就“私人资本主义改造的必然性”考到分析题的一部分,选择题多年考到)

「06年第35题:为什么后来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04年第9题:关于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何种性质,01年文科第21题、理科第23题: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02年理科第9题:关于“四马分肥”」

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选择题和大题考点,多年考到选择题;今年很可能涉及到大题,值得充分重视)

「02年理科第10题: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04年第22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主要有;05年第23题: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有」

2、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选择题考点,今年做出结构调整的考点)

「04年第8题:毛泽东的“两个务必”的时代背景,02年文科第8题:周恩来指出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是。」

3、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今年本学科唯一的新增考点。可能考到分析题的某方面。比较容易应对)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复习提示

1、本学科主要考点和大题出处在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相对而言,第六章、第七章更为重要。多年来,以上三章一般都占15分左右的分值(本学科总共占20分分值),且几乎所有分析大题都无例外地出自以上三章。复习和考试的重中之重是第六章。该章近5、6年来每年的分值不少于8分,06年更是达到12分以上。近几年来本学科的重大调整和新增考点基本上都出自该章,而重大调整和新增考点历来都是考研政治试卷命题的热点,这也证明了第六章的重要地位。

只须作一般性了解的内容是第一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历年考的很少,如果涉及到也比较容易的选择题。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一般考到选择题,基本每年都有试题,不能忽视。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涉及到许多关系,考试大纲中提到的重大关系有:①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五章第二节,05年第33题);②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第六章第三节,06年第11题)③东部发展和中西部发展的关系;(第六章第三节,01年第35题)④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第六章第三节,04年第36题,06年第31题)⑤经济发展、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第六章第四节,06年选做题Ⅱ)⑥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第六章第四节)⑦高、中、低各种收入水平的关系;(第七章第三节,06年第37题)⑧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第五章第三节、第九章第一节,06年第13题)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第九章第一节,)⑩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九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三节)等等。

以上关系考生要注意掌握,它们本身作为重大的理论关系问题在本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历年试卷中多次用来设计分析题。它们在今年的试卷中还非常可能考到。

3、「本学科选择题出题模式」

模式之一:考察经典表述内容。要求做题时以文件原文或相关经典表述为准,勿自持己见。符合经典表述的就选,否则不选。

模式之二:考察涵义、内容等方面知识点。要求做题时以文件原文或相关经典表述和文件为准。

模式之三:考察原因、结果、特点、意义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点。这类试题一般考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要求做题时进行拓展性的理解,合乎情理的要考虑选。

模式之四:考察对理论知识点的逻辑关系理解能力。要求在判断选项本身正确与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判断选项与题干的逻辑关系是否吻合,即选项与题干要求是否相符。逻辑关系不合则不选。

「本学科分析题出题模式」

模式之一:列出材料、数据、图表等,提出问题。问题一般包括:①该材料所反映的我国国家建设某方面的问题、现状、特点、相关政策?②该问题、政策的意义或重要性?③问题的原因或者理论、政策的依据?④问题的途径或解决措施?(如2004年第36题,2005年第37题Ⅱ,2006年第38题Ⅱ)

模式之二:将本学科的重要理论知识内容、近年理论主题与主旋律、近年社会时事与国家重大形势与政策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命题。要求回答出以上的内容,并说明其紧密关系。(如2006年第37题)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备的选择题和大题考点。作为选择题考到要求熟悉其基本表述内容;作为大题考察内容,一般是作为理论主题和主旋律渗透在大题中考到,要求在理论表述中体现出来。)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能的大题要点,今年的重大调整考点,可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结合出到分析题。)

3、农业问题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多年考到大题或者选择题。今年也要引起重视)

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行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近年考到选择题。近年可再次考到选择题,也可考到大题)

5、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考点。考试方向:关于国家的发展方向或者科技发展问题)

6、可持续发展战略(连续多年考到的知识点,具有综合性。可能在第38题Ⅱ中考到)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是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可考到选择题)

「01年文科第22题,02年理科第13题,06年第29题」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问题(多年的选择题)

3、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分配问题、要求中国分配体制改革以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准确处理高中低收入问题(多年考到,很可能考到选择题和分析题。大题方向:关于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和利益方面)

「01年文科第9题、理科第13题,02年文科第26题:关于按劳分配的特点;02年文科理科第35题,03年第25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04年第12题,06年第37题。」

「模拟试题」

※材料1 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5年12月29日以高票通过一个正文只有94字的决定,现行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也标志着在中国存在2600年历史的农业税彻底成为历史。

材料2 来之不易的税费改革成果能否巩固,换句话说,这项改革能否真正跳出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发现的农业赋税减而复涨且越涨越高的“黄宗羲定律”的陷阱,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广为关注的焦点。完成了税费改革,不搞好相关的农村综合改革,取消农业税这一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是难以巩固的。因为,目前农民负担重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导致农民负担反弹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仍然存在,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相当繁重,这也就是说,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必须及时推进配套的农村综合改革。

——摘自2006年2月新华社文章

(1)结合材料1,简要分析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重大意义。(4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取消农业税以后,应该如何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6分)

「考点与试题分析」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该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属于今年大纲的新增重大调整考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还是多年来的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所以值得充分重视。

「答案要点」

(1)取消农业税的这一有力措施,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使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它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应对入世的严峻挑战,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它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分)

(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既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紧迫任务,又是解决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彻底消除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农村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要积极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这是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是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如从2007年起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切实减轻基层和农民的经济负担与压力。

三是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财权事权相统一的新机制。

除此以外,还要进行农村投资融资体制、土地经营与征用、劳动力就业、集体产权制度等一系列改革。

尤其重要的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农村税费改革实现“少取”的基础上,逐步向“多予”推进,扩大改革成果,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包括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制度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6分)

※以下是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一组材料:

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是“河谷式”结构,即两边高端的研发和营销为外商掌握,而我们是中间最低的部分。大量的投资,过多地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造成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代价大。要改变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了2005年第43号公告,公告显示,2004年,我国332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共支出科技活动经费约1140亿元,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690亿元,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的比重为60%.从评价结果看,凡是科技创新能力排名考前的企业,它们的科技投入也大都排在前列。

20世纪的一段时间,许多拉美国家利用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经济发展一度非常快,但在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后,纷纷止步不前甚至大幅倒退。这其中有金融危机和汇率变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丧失国家经济比较优势的缘故。在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要逐步被自主创新能力优势取代,这样的国家竞争优势才能始终得以保持。

――以上内容摘自《经济参考报》2005年10月文章

请结合材料回答:

(1)分析材料中的“河谷式”经济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5分)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通过创新改变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及其途径。(5分)

「考点与试题分析」本题是关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等重要内容。本题同时考察考生结合材料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阐述的能力,还考察了考生的平时理论积累和形势政策方面的基本水平。

「答案要点」

(1)“河谷式”经济结构描述了我国目前着重加工制造环节,高端研发和市场均为国外掌握的发展状况,从根本上说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相互关联的。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粗放型的方式。类似于那些拉美国家,主要依靠的仍然是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的增长,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这种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资源,经济效益却不高。关键的市场和技术都受制于人,长期下去,对经济增长、国家资源和国家安全都不利。(3分)

当前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我国有所改变。在材料中可以看出,许多企业都加强了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这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肯定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2分)

(2)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改变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也是适应现代文明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是面对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问题的需要,必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好这项工作。(2分)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动力和改变途径就是科技发展。通过科技发展,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的转变;通过科技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通过科技发展,才能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发展的灵魂在创新,科技的活力在改革,科技的根本在人才。所以,要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大力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真正走出一条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道路。(3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以下图表反映了近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状况。

请回答:

①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存在着哪些问题以及当前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意义。(4分)

②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存在的原因有哪些?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6分)

   【答案要点】

(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没有体现社会公平,亟待进行改革和完善。具体表现在:①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超过0.4;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低于国民收入增长水平;③个别优势垄断行业、大行业工资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④行业、职业收入分配差距大;⑤城市财富分配不合理,少数高收入者财富占据财富总额多数,而低收入者财富所占总额比重很小;⑥平均工资增长水平低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等等。(3分)

解决好当前的收入分配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1分)

(2)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下的多种经营方式,必然造成一定的分配差距。多种因素造成的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收入分配的差距问题。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城乡二元格局,也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居民收入差距。其他的原因还包括:行业制度不合理,尤其是某些垄断性行业的存在;既有的工资和税收制度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某些体制改革不完善导致的各种不合理分配等等。(3分)

解决的措施包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城乡二元格局;积极推进行业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和税收制度;防止体制改革中的某些不合理问题;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各阶层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3分)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