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动态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

2019考研心理学备考试题1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8 16:48:34  作者: 匿名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于1879年创建于()

A.美国B.英国C.俄国D.德国

2.下列现象中()属于认知过程

A.情绪B.能力C.兴趣D.思维

3.()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A.神经细胞B.感觉器官C.大脑皮层D.传导神经

4.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

A.缪勒B.冯特C.考夫卡D.费希纳

5.在知觉过程中,人不仅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且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反映了知觉的()

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

6.知觉者的知识经验,以及对事物的需要、兴趣、爱好、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知觉的过程和结果,这种加工叫做()

A.自上而下的加工B.平行加工C.自下而上的加工D.简单加工

7.()能够很好地解释在某些情况下人为什么对一些刺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现象

A.衰减理论B.过滤器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工理论

8.人在每一瞬间,将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些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这一特点指的是注意的()

A.指向性B.集中性C.目的性D.能动性

9.夜晚的霓虹灯广告主要在于吸引人们的()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注意转移

10.受()的影响,学习较长的系列材料时,开端和末尾部分一般遗忘得较少,而中间部分遗忘较多

A.倒摄抑制B.外抑制和超限抑制C.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D.前摄抑制

11.具有加工信息和与存储信息双重功能的记忆是()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长时记忆

12.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

A.集中思维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D.直觉思维

13.一年级小学生计算时往往扳着手指算,这种思维是()

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创造性思维D.抽象思维

14.注意的转移与人的神经活动的()特性有关

A.强度B.兴奋性C.灵活性D.平衡性

15.()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A.机械重复B.精细复述C.联想D.回忆

16.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是()

A.语言的加工B.语言的理解C.语言的表征D.语言的产生

17.“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

A.应激B.心境C.激情D.焦虑

18.自我调控系统的核心是()

A.自我意识B.自我体验C.自我控制D.自我认知

19.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型相当于()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

20.动机唤醒理论的提出者是()

A.赫尔B.麦独孤C.赫布和柏林D.德西

21.同一事物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却只能选择其一时引发的冲突叫()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22.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的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是()

A.情境B.生理变化C.认知D.身体变化

23.最能代表一个人的人格状况的是()

A.气质B.性格C.能力D.动机

24.格赛尔的“双胞胎爬梯实验”运用的是()

A.横断研究B.纵向研究C.聚合交叉研究D.双生子研究

25.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的共同缺陷是()

A.费时B.易丢失样本C.存在世代效应D.成本大费用高

26.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这就是()

A.习惯化B.去习惯化C.偏爱法D.优先注视范式

27.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这一对幼儿游戏的解释属于()

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B.认知动力说C.学习理论D.行为主义理论

28.在学习障碍产生原因方面,奥顿提出了()

A.遗传说B.感觉综合失调说C.大脑皮质控制理论D.生物学假设

29.关于初中生思维品质特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具有明显的平衡性B.思维创造性比批判性明显增加C.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再度出现D.思维的片面性表面性表现依然突出

30.认为认知功能的年减退与额叶皮层功能或执行功能的减退有密切关系的是()的观点

A.感觉功能理论B.加工速度理论C.抑制理论D.工作记忆理论

31.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B.罗杰斯C.布鲁纳D.班杜拉

32.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A.注意过程B.保持过程C.复制(再造)过程D.动机过程

33.学习形成两个或多个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形成一系列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

A.连锁学习B.信号学习C.辨别学习D.概念学习

34.由海德提出,并由韦纳进行系统探讨的动机理论是()

A.归因理论B.强化理论C.自我实现理论D.成就动机理论

35.在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中,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是()

A.共同要素说B.形式训练说C.概括化理论D.关系转换说

36.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B.费希纳C.高尔顿D.艾宾浩斯

37.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阙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B.恒定刺激法C.阶梯法D.平均差误法

38.以下为准实验设计的是()

A.事后设计B.随机区组设计C.完全随机化设计D.轮组设计

39.下列心理学描述中,哪一个是操作性定义()

A.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B.攻击是对另一个人的失控的敌意

C.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方法D.以上都不是

40.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心理过程的研究

A.有意识B.无意识C.前意识D.潜意识

41.()实验一般不考察被试的判断标准,而只测量被试的辨别能力

A.评价法B.有无法C.多重决策法D.迫选法

42.理想的评价量表是一种制作()的直接方法

A.称名量表B.顺序量表C.等距量表D.等比量表

43.目标重复启动时,反应时间的节省被称为()

A.编码协调B.分心物抑制C.激活扩散D.目标激活

44.最早和最重要的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是()

A.人工语法B.序列反应时C.复杂系统D.信号检测论

45.下列哪种情形不利于顿悟()

A.一段时间的大量准备B.一定时期的放弃C.不同的环境D.功能固着

46.测验的客观性实际上就是()问题

A.刺激的客观性B.反应量化的客观性C.结果推论的客观性D.测验的标准化

47.衡量测验内部一致性的指标是()

A.重测信度B.肯德尔和谐系数C.α系数D.复本信度

48.下面四个概念中与效标效度无关的是()

A.同时效度B.预测效度C.效标测量D.因素效度

49.项目的鉴别指数D.的取值范围是()

A.0~1B.1~10C.-1~1D.不确定

50.在心理测验中,通过将被试的反应与标准答案相比较而获得的测验分数叫()

A.原始分数B.导出分数C.常模分数D.掌握分数

51.标准参照测验中,检验题目内容与测验内容范围要求的一致性,一般采用()

A.专家的评定法B.回归法C.计算鉴别指数D.相关法

52.下列测验中,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A.EPQB.TATC.SDSD.MMPI

53.测量人格最常用的方法和形式是()

A.自称量表B.评定量表C.投射测验D.评价中心

54.下列易受极端数据影响的统计量是()

A.算术平均数B.中数C.众数D.四分差

55.已知一组数据6,5,7,4,6,8的标准差是1.29,把这组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5,然后再乘以2,那么得到的新数据组的标准差是()

A.1.29B.6.29C.2.58D.12.58

56.在一组原始数据中,各个Z分数的标准差是()

A.1B.0C.根据具体数据而定D.无法确定

57.同一组学生的数学成绩与语文成绩之间的关系为()

A.因果关系B.共变关系C.函数关系D.相关关系

58.有四个评委对八位歌手进行等级评价,要表示这些评价的相关程度,应该选用()

A.肯德尔W系数B.肯德尔U系数C.斯皮尔曼等级相关D.点二列相关

59.初学电脑打字是,随着练习次数增多,错误就越少,这属于()

A.负相关B.正相关C.完全相关D.零相关

60.正态分布的对称轴是过()点垂线

A.平均数B.众数C.中数D.无法确定

61.区间估计依据的原理是()

A.概率论B.样本分布理论C.小概率事件D.假设检验

62.参数检验中两独立样本的平均数之差的t检验,对应着非参数检验中的()

A.秩和检验法B.中数检验法C.符号检验法D.符号等级检验法

63.在统计假设检验中,同时减少α和β错误的最好办法是()

A.控制α水平,使其尽量小B.控制β值,使其尽量小

C.适当加大样本容量D.完全随机取样

64.以下各组分布中,不因样本容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布是()

A.正态分布B.t分布C.卡方分布D.F分布

65.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适用于()

A.三个及其以上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B.方差分析

C.三个及其以上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D.两个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负责的心理机能的不同,可以将大脑皮层划分为()

A.初级感觉区B.初级运动区C.言语区D.联合区

2.目前,解释错觉的理论主要有()

A.眼动理论B.神经抑制作用理论C.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D.共鸣理论

3.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常用的控制方法有()

A.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关注和奖励B.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C.移情训练D.创设较少冲突的情景

4.对“毕生心理发展”观念作为直接的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是()

A.荣格B.古德奈夫C.霍尔D.艾里克森

5.下列属于被试间设计的是()

A.区组设计B.拉丁方设计C.ABB.A.设计D.随机化设计

6.恒定刺激法的变式有()

A.分组法B.单一刺激法C.极限法D.最小可觉差法

7.所谓混合螺旋式编排方式的特点有()

A.将不同性质的测验题目交叉排列B.将性质相同的题目归为若干分测验C.难以维持做答的兴趣D.难度则逐渐提高

8.以下各项中不是采用合理建构法编制的人格测验的是()

A.爱德华个性量表B.16PFC.MMPID.艾克森人格问卷

9.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关系是()

A.α+β=1B.α+β不一定等于1C.α+β可能同时减小D.α+β不可能同时增大

10.已知某次物理考试非正态分布,σ=8,从这个总体中随机抽取n=64的样本,并计算得其平均分为71,那么下列成绩在这次考试中全体考生成绩均值μ的0.95的置信区间之内的有()

A.69B.70C.71D.72

三、简答题:

1.简述三元智力结构理论。

2.简述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3.怎样提高测量信度?

4.影响反应时的因素有哪些?

5.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

四、综合题:

1.试述注意理论及其实验证据。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D.A.A.B.

6-10A.B.A.B.C.

11-15C.C.B.C.B.

16-20C.A.A.C.C.

21-25B.C.B.D.C.

26-30A.B.C.A.A.

31-35B.C.A.A.B.

36-40B.B.D.A.B.

41-45D.C.D.A.D.

46-50D.C.D.C.A.

51-55A.B.A.A.C.

56-60A.D.A.A.A.

61-65B.D.C.A.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A.B.C.D.

4.A.B.C.

5.A.B.D.

6.A.B.

7.A.D.

8.B.C.D.

9.B.D.

10.B.C.D.

三、简答题

1.答: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行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智力是直接同个体生活有关的、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和重塑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其理论由三个子理论构成,即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分亚理论。即:情境亚理论:智力是指向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塑造与人生活有关的现实世界环境的心理活动。智力表现在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上,这种适应不仅包括改变认知的适应,也包括个体主动选择适合的环境以及塑造新环境的活动。这些情境也包括实验情境。经验亚理论:智力是应对新任务和新情境要求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只要实验或测验情境中的行为包含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能力,它就是智慧的行为。智力是用某种任务在一定范围的功能来衡量的,这种功能一般需要以下两种能力中的一种或两种,第一种是处理各种新颖任务和情境的能力,第二种是自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人们加工的信息和速度与质量取决于加工资源分配到新颖性和自动化技能的相对比例。在人们经验的早期,可以用解决新颖性任务的能力来评估智力,而在后期,需要从自动化加工的能力来评估智力。他认为有两种任务适合于测量智力:一种是实验室任务,包括(1)简单的实验室任务,如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字母识别,(2)较复杂的实验室傻,如类比、分类、演绎推理等;另一种是各种心理测验的任务。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的基本分析单元是智力心理机制成分,成分是对物体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过程。按功能来分,可分为元成分,操作(或执行)成分以及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MetalComponents):是用于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调整解题思路,分配心理资源等;操作成分(performanceComponent):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它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的获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Component):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知识获得成分按概括水平分为:一般成分、类成分和特殊成分。如编码是一般成分,推断是类成分,类比推理是特殊任务成分。斯氏认为,心理测量和实验任务都可以用来测量智力,只要行为中包含了一种或两种能力。通常流体智力测验,如类比和系列完形等倾向于强调应对新异性的能力,而晶体能力测验,如阅读和词汇理解则倾向于强调高水平加工的自动化。基于他自己的研究,他提出了成功智力(successfulintelligence)的概念。所谓成功智力,就是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应该懂得什么时候该适应环境,什么时候可以改变环境,什么进修应当选择环境,能够自觉地在三者之间进行平衡。他们还能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能够想方设法地利用自己的优势,以此补偿自己的劣势或不足。这正是人们成功的主要原因,相反,一般智力(IQ)则并不是决定人们成功的主要因素。在成功智力中,包含了分析思维、创造思维和实践思维三种成分。分析思维的任务是分析和评价人生中面临的各种选择,它包括对存在问题的识别、对问题性质的界定、问题解决策略的确定、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视。创造思维能力与传统的智商至少存在部分的不同,它们大致属于特定领域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某个领域(或文学)具有创造性未必就意味着另一个领域(如科学)也具有创造性。实践思维能力的任务在于,实施选择并使选择发生作用。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或沉默知识的获得与运用是实践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隐性知识是通过用心地运用经验而获得的,相对而言,它属于特定的领域,它比智商更能有效地预测个体的工作成功。

2.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了揭示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者必须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因此,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发展心理学早期的许多研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观察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儿童行为发生的当时,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资料。当然,观察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所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奏效。此外,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二、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访谈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儿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儿童,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访谈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访谈法的这些特点说明,访谈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观察法获得有关儿童的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比观察法更复杂、更难于掌握。近年来,访谈法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例如,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以访谈法作为主要研究工具,辅以其它研究方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访谈法有许多优点,它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访谈法的局限性首先在于,访谈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费时费力,而且访谈所得资料不易量化。另外,访谈效果也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三、问卷法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法和访谈法都是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它们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只是问卷法的问卷比结构访谈更具目的性、内容更加详细完整、设计更为缜密科学。问卷法的特点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是严格按照统一设计和固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研究,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问卷法的另一特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由于问题和答案都预先进行了操作化和标准化设计,因此,所得资料也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目前,这些定量分析工作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所以,问卷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问卷法有很多突出的优点。它的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简洁方便,节省了人力、物力和经费,取样较大,对于描述一个总体的性质是很有意义的。另个,问卷法匿名性强,回答真实,那些不宜用访谈法进行当面询问的问题,涉及到儿童内心深处的情感、动机等问题适合用问卷法来研究。问卷法的缺陷在于对被试的言语发展水平有一定要求,因而不适于年幼被试。另外,被试的回答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由此获得的有些数据资料还需用其它方法加以印证。四、测验法测验法是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编制测验量表需要经过编制测验题目、预测、项目分析、合成测验、取得信度与效度资料、建立常模等标准化过程。应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儿童进行测量,将其得分与常模分数相比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测验法既可用于测查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测验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量表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量表的种类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测验法存在的不足是使用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较高,结果难以进行定性分析,被试的成绩也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的影响等。所以,测验法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其它方法一样,只是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之一,还应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五、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其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类型。从上述可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发展心理学研究时,研究者不应孤立地采用一种方法,而应根据研究的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这样才能获得多方面、丰富、客观的数据资料。

3.答: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要想提高测量效度民间必须设法控制随机误差、减小系统误差,同时,还要选择好特别恰当的效标,把效度系数准确地计算出来。具体来说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有:(一)精心编制测验量表,避免出现系统误差。这就要求题目样本要能较好说代表欲测内容或结构,要避免出现题目偏倚。同时,题目的难易程度、区分读也要恰当,题目的数量也要适中。太难、太易、太多、太少都是有损测量效度的。此外,测验试卷的印刷,题目作答的要求,评分计分的标准,题目意思的表述等等,都必须严格检查,避免一切可避免的误差的出现。(二)妥善组织测验,控制随机误差。在测验实施过程中,系统误差一般不太明显,但随机误差却有可能失控。这就要求测验实施者一定要严格按手册指导语进行操作,要尽量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三)创设标准的应试情境,让每个被试都能发挥正常的水平。在各种测验中,有些被试往往因各种原因而发挥不出应有水平(比如过分焦虑致使水平失常等),因此,我们应让被试调整好应试心态,让他们从生理上、心理上、学识上等做好应有的准备。否则,焦虑因素和其他无关影响过大,必然会降低测量效度,测不到欲测的内容或结构效度。(四)选好正确的效标、定好恰当的效标测量,正确地使用有关公式。在评价一个测验是否有效时,效标的选择是一个重要方面。假若所选效标不当,或所选效标无法量化,则很难正确地估计出测量的实证效度。如果效标及效标测量都合乎要求,则公式的选择也是影响效度估计的重要方面。

4.答:影响反应时的因素包含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两个方面:(1)在刺激变量中,刺激的类型、强度、复杂程度和呈现方式都会影响反应时。类型:不同类型的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觉通道的反应时不同,同一类型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通道的不同部位反应时不同。强度: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刺激的反应时最短,较弱的刺激反应时较长。复杂程度:主要是指刺激的数目和相似性。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相似性越大,反应时越长。心理旋转实验反映了刺激相似性对反应时的影响。心理旋转实验共有三种实验条件:第一种条件中,左右两个图形是相同的,只是经过了平面二维旋转;第二种条件中,左右两个图形也是相同的,只是经过了三维的前后旋转;第三种条件中,左右两个图形有相似性,但实际是不同的。这个实验的结果是:(1)二维旋转和三维旋转的图形具有相似的斜率;(2)心理旋转呈线性规则,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间也发生变化。刺激呈现的差异:实验证明,反应时间的长短和物体偏离双眼视野中心的程度有关,一般而言,物体偏离双眼视野中心的距离越大,则反应时间也越长。(2)机体变量影响反应时间①适应水平:在此处适应是指在持续刺激的作用下,感受器发生的变化。②准备状态:是指机体对于某种行为做出的准备情况。③练习次数④动机:是由于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⑤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后者指不同个体之间在品质和属性上存在的任何差别。⑥酒精和药物作用

5.答: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1.可加性方差分析的每一次观察值都包含了总体平均数、各因素主效应、各因素间的交互效应、随机误差等许多部分,这些组成部分必须以叠加的方式综合起来,即每一个观察值都可视为这些组成部分的累加和。在对每种模型进行讨论前我们都给出了适合这种模型的线性统计模型,这正是可加性的数学表达式。以后的理论分析都是建立在线性统计模型的基础上的,这正说明可加性是方差分析的重要先决条件。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数据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即数据取对数后才服从正态分布)时,各部分是以连乘的形式综合起来,此时就需要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变换,一方面保证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另一方面也可保证数据满足可加性的要求。2.正态性即随机误差ε必须为相互独立的正态随机变量。这也是很重要的条件,如果它不能满足,则均方期望的推导就不能成立,采用F统计量进行检验也就失去了理论基础。如果只是实验材料间有关联,可能影响独立性时,可用随机化的方法破坏其关联性;如果是正态性不能满足,即误差服从其他分布,则应根据误差服从的理论分布采取适当的数据变换,具体方法将在本节后边介绍。3.方差同质性(齐性)即要求所有处理随机误差的方差都要相等,换句话说不同处理不能影响随机误差的方差。由于随机误差的期望一定为0,这实际是要求随机误差有共同的分布。如果方差齐性条件不能满足也可采用数据变换的方法加以弥补。

四、综合题

1.答:注意的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模型

(一)过滤器理论模型

由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认为注意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它按照“全”或“无”的法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一些信息通过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其他通道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迅速衰退。对选择性注意的系统研究开始于ECCherry(l953)对鸡尾酒会效应的兴趣。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人们被各种谈话的声音包围着;人们只听到某些谈话,而听不到另一些谈话。如果别人议论到你,提到了你的名字,你就会异常敏感地听到它。1.ECCherry(1953)的实验研究2.Broadbent.D..E.(1954,英国)的实验研究。

过滤器模型较好地解释了ECCherry和Broadbent的实验结果。

(1)在ECCherry的追随实验中;被试只接受了来自追随耳的信息,由于过滤器的作用,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几乎完全消失。

(2)在Broadbent的分听实验中,大多数被试倾向于先报告从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后报告从另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而不是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这种现象是由于,当被试先报告来自一耳的信息,后报告来自另一耳的信息时,他们只在两个通道间进行了一次转换,因而成绩较好。相反,当被试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时,他们必须在两个通道间来回行多次的转换,因而成绩就差了。

模型的评价(局限性)

(1)首先,模型是根据听觉实验的结果提出的,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通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它只是一个单通道模型。

(2)其次,模型只解释了刺激的物理性质对信息选择的作用,而无法解释材料的语义联系在信息选择中的作用。事实上,当实验是用有语义联系的材料来做时,被试者对不注意的材料是能够加工的。

(3)第三,由于人们可能对语义进行加工,因此,假定注意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是没有根据的。

(二)衰减理论模型

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于1960年提出,认为不被注意或未被追随的信息也可通过过滤装置,但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过而得到高级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A..M.Treisman实验结果的解释,不被注意的通道也能通过某些信息。衰减作用模型不仅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机制,而且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因而在认知心理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衰减作用模型改进和发展了过滤器模型,它能解释更广泛的实验结果,并对人的行为作出更好的预测。

两个模型的共同之处:

(1)两个模型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

(2)两个模型都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或在初级物理分析与高级意义分析之间,耳不是反应选择阶段。

两个模型的不同之处:

(1)假设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注意选择的基础是对刺激物理属性的分析;衰减模型认为,注意分析更为复杂,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

(2)加工性质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是“全或无”的方式;衰减模型认为,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是关小或抑制。

(三)反应选择理论模型

由多依奇(Deutsch)提出,后经诺曼(D.A.Norman)加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早期的信息加工是没有选择性的,信息都可得到识别,信息是否被注意,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做出的反应选择。

(四)多阶段选择理论模型

约翰斯顿与汉斯等(Johnstone&Heinz)提出,认为选择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且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需要。

二、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模型

心理学家卡内曼(D.Kahneman)于1973年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模型,他认为,当人同时做几样活动时,如果活动不超过资源总量,这些活动就可同时进行,如超过,那么在进行第2.3项活动时,就会使第1项活动的反应退步。相关实验:Lewis(1970)的研究发现,被试者能识别几乎所有情况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现给非追随耳也是如此。

早期(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

(1)差别:瓶颈的位置不同。位置由作业性质决定,早期(知觉)选择模型是再认前选择,反应选择模型是语义分析。

(2)相同:两个模型中都存在瓶颈;两个模型都承认注意的分配,几个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时受到注意。

(3)在研究方法上应加以改进:知觉选择模型应多利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技术,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反应选择模型应多用不附加追随程序的双耳作业,使注意分配到双耳。也应看到不同感觉道的特点,比较不同通道的差异。

三、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

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1982.1992)提出,她对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大小和特定朝向的线条)和物体本身进行了区分,并根据这一区分构建理论。这个理论着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很有特色。该模型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两个阶段:(1)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2)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2.答:(一)教师应以自身的学习动机为示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教师在与学习交往的过程中,应自始至终地做出榜样,表现出自己对学习的兴趣。通过这种示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有意义的、实现自我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就可以获得了一种个人的满足感,并丰富了生活。因此,教师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还应当与学生一道学习日常生活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注意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与自己所学的有关知识和事情,并让学生多留意有关的书籍、文章、电视节目等等。回答学生的问题,也是教师示范对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的重要时机,尤其是回答课本中没有提到的问题时。学生的提问表明他们对主题感兴趣,教师的回答方式要体现出他们自己对这些问题的重视。教师在平时描述自己的一些课外生活的信息中,也可以示范对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不需要反复强调和声明,他们就可以传递这样的信息,即定期的看报、看新闻,以及参加各种教学和文化研究等。通过这些,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他们的教师对自身的学习是如何的认真思考问题和参加活动,对时事政治的了解是如何的深入,并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活跃的、喜欢探究的思维。

(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明确地认识到了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联系,体会到当前的学习是未来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准备时,才能确立起远大的高尚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教育。教师要注意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所讲的知识的特点、所进行的教学形式的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等,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明确总的学习目的,还要使学生明确每一学习活动、每一学习课题的具体学习目的。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仅凭教师说理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利用其他各种方式如课外活动、参观访问、实验实习,介绍科学家和劳动模范的光辉业绩以及组织学生与科学家和劳动模范见面等,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和生活感受,使学生学习动机在现实和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

(三)教师应传递受欢迎的期望及其归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对学习要满怀热情教师应该常规性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期望和归因,这就意味着,学生与教师一样,对学习要满怀热情。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渴望学习的人,而且只有这样,学生也才能更好地成为渴望学习的人。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他们希望学生怀有好奇心,带者理解的态度学习,把正在学习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有时学生在学习上受到挫折,认为自己怎样努力都无法达到所预期的目标,因此,作为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把原因多归结为外部因素的影响,让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自信。

(四)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那么,怎样去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呢?第一,教师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纵横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在知识经验、水平等方面的特点,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才能做到繁简得当、难易适度,既紧扣教学任务,又适合学生的情趣口味。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切不可拘泥于一式。既可以采取教师设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作业的方式;既可以面对全班,也可以面对个别学生或小组;即可创设于课堂上,也可以创设于实验室或课外活动中。采用在课前布置作业,特别是活动性的作业如实地观察、参观访问、调查统计、采集和分析标本、自做小实验、查阅文献资料、课前预习等,在作业的设计中使之具备一定难度,以造成问题情境,以及在课后布置探究性的思考题和作业作为问题情境,也是常用的方式。

(五)教师应正确适当地组织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外在动机一般认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因为在竞赛过程中,学习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的需要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多数人在竞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但过多的竞赛有时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不仅会失去激励作用,还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的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教师应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竞赛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中的作用呢?第一,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对竞赛的认识。要教育学生克服单纯的“竞争”心理,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责任感的一种手段。竞赛后要针对不同类型结果的学生进行集体的和个别的教育,以使学生正确的动机得以强化,错误的动机得以及时纠正。第二,竞赛的类型和方式要多样,次数要适量。类型可以有文、数、理、化的,文艺的,体育的,劳动的等;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或活动性的等。次数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过多。要通盘考虑,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都有在竞赛中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都有取胜的可能。第三,竞赛应体现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要把比学赶帮的良好学风纳入到竞赛之中。不仅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的应受到鼓励,那些有了进步的后进者也都应得到表彰。

(六)教师要善于运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教师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种种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不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得到加强,而且又能从中了解到自己学习上的弱点和不足,从而调动克服缺点、为争取更好成绩而努力的积极性。那么,怎样运用反馈信息,才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呢?第一,坚持正面教育和表扬为主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而又实事求是的鼓励和表扬,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切忌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进行讽刺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学生的评分既要客观公允,又要谨慎郑重;既要教育学生不能为分数而学习,又要教育他们为争取好成绩而努力。第二,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所作的反馈信息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定或评价要尽可能排除臆断,要将评定和评价结合起来,在评定时配合一定的分析评论。在评价时不仅要注意学习结果,还要把学习的态度、方法、目的等纳入进来,使学生感到“确实如此”,并进而产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对学生的作业或考卷还要及时批改,并尽早地发还学生。第三,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与对于自信的学生和对于较为自卑的学生都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不强,这时教师的反馈信息就应以教师的评定或评价为主,重在表扬鼓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除了教师所作的反馈信息外,还要经常通过集体舆论、集体评价作为反馈信息的方式,并且除了表扬鼓励外,还可适当辅以批评。再如,对于自信的学生,就要在表扬的同时更多地提出要求,指出不足;对于较为自卑的学生则应多鼓励,少指责;对于个性较强的学生,严厉的批评或一个坏分数可能会激起他们奋发努力;而对于个性较弱的学生,则应更多采用温暖、惋惜或信任去滋润和激荡他们深藏在心底的上进心。总之,对于怎样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关键是我们作为教师的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