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心理学备考试题2
一、填空
1、心理学是研究 (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性心理系统可以分为 (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等四各方面。
3、人的心理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 (认识)、情感和(意志)。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 (学校) 情景中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在记忆活动中,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 (识记) 和 (保持)这二个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6、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 )和 (心理自我 )。
7、品德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和(道德行为)。
8、成就动机是在人的 (成就) 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图获得成功的一种 (内在驱动力)。
9、按照记忆时间的长短,可把记忆分为 (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
10、学生学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习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11、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2、同的教材直观和知识感知方式。就直观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三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3、健康的新概念主要包括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14、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15、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 (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班都拉)。
16、教学反思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评价)。
17、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18、心理学认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增加了人们的 (内驱力)。
19、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20、学习策略是指在 (学习) 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 (记忆效率) 的一切活动。
21、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 (自觉性) 和 (能动性)。
22、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3、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 (明确教学目的)、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课程、教学、评定等六个步骤。
24、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
二、概念
1、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因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
2、教材概括
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知活动。
教材概括就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
3、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
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索,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
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4、品德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5、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6、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短时记忆的信息既有来自感觉记忆的,也有来自长时记忆的。
7、遗忘
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暂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8、学习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1分)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
9、从众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2分)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10、社会学习理论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
11、精神分析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治伊德创立的一个学派。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它通过分析梦境和自由联想等于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12、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13、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稳因而经常表现出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的主要标志。
14、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了动机理论。他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这一理论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15、遗忘的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重要原因。
16、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它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自觉
和能动性。在形式上,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在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在观念上,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17、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18、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说是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指导学习活动的进行等基本功能。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学目标为定向的,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并以清晰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三、问答、论述题
一、联系实际,试论述学习迁移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研究迁移分类对高校教学有何帮助?
(一)学习迁移的分类
1.按照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按照迁移的层次来划分,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3.按照迁移的先后来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4.按照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
(二)对教学的帮助
1.通过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迁移的种类,可以帮助我们拓宽对迁移的认识,从整体上来把握迁移。
2.迁移的种类不同,其教学要求的条件也不一样,了解迁移的分类有助于促进对不同类型迁移规律的研究。这样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充分认识并灵活运用迁移规律,以提高教学成效。
(三)联系本学科实际谈学习迁移。
二、什么是思维?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什么特点?
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三、心智技能是怎样形成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心智技能的形成
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相继的三个阶段:
1.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
2.原型操作阶段: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践。
3.原型内化阶段: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二)心智技能的培养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
四、根据所任教学科的特点,试论述如何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采用主动的接受学习方式,辅以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特定学科的教学。
2.教师要注意创造适当气氛,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3.让学生熟悉学科在基本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熟悉该学科所特有的发现知识的策略,使学生养成有分析地提出异议的态度,准确地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解题过程的习惯。
4.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特定的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与策略上,放在问题的有效解决的一般原 理和原则上。
能联系实际。
五、如何利用成就动机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在教育实践中,对于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
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少安排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六、联系实际,试论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什么特点?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举例)
1.交往愿望的迫切性。
2.交往内容的丰富性。
3.交往系统的开放性。
4.交往观念的自主性。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自尊善人、自信信人、自助助人。
(三)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1.避免争吵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类个体心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一)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个体心理系统:人类个体心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2.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4.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就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八、什么是知识的识记?怎样提高知识的识记效果?
知识的识记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新信息必须与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并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才能获得巩固。
识记的主要方式有: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主要是以语音听觉编码的方式进行;长时记忆系统中的材料,主要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行加工;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还可借助语言中介编码。
影响识记的主要因素有: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组块化编码、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觉醒状态、识记的信心。
合理复习,防止遗忘;复习时机要得当;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复习次数要适宜。
九、请结合所任教学科,论述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界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的联结,而是主动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指引,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理论: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所谓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 的学习。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个信息加工阶段发生的事件,称之为学习事件。学习事件是学生内部加工的过程,它形成了学习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结构。与此相应,教学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
能联系实际。
十、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应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并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总趋势
①我国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是基本协调统一、同步发展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②大学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自我意识、自我调控发展较低、自我体验最为强烈。
③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
2.自我认识
①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②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
③自我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更具有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稳定性。
3.自我体验
①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性。
②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
②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4.自我调控
①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
(2)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
(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
1.全面认识自我
①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②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③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④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③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①引导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促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
②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树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心。
3。努力完善自我
①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⑦努力提高现实的自我。
(三)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恰如其分的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向学生广泛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学会保持健康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自娱等等。
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将宣讲与咨询紧密结合起来。为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以帮助他们解决在入学适应、学习、社会适应、恋爱与性心理卫生、择业与求职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
十一、根据自己所任教学科的特点,试论述如何树立教师威信,发扬师爱。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教师威信
1.教师威信的涵义。
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
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2.教师威信的形式。
教师的威信取决于一系列的主客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是威信形成的根
本性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
(1)教师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
(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对学生威信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3)良好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
(4)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
(5)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精神。
3.教师威信的维护和提高。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
特征:
(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二)师爱
1、师爱的涵义。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心理智慧、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它既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同时还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2、师爱的特征。
(1)师爱的职业对象性。教师必须热爱学生。
(2)师爱的原则性。必须按照培养目标去严格要求每个学生。
(3)师爱的广博性。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不偏。
3、师爱的心理功能。
(1)激励功能。
(2)感化功能。
(3)调节功能。
(4)榜样功能。
4、师爱的表现形式。
(1)关怀和爱护学生。
(2)尊重和信任学生。
(3)同情和理解学生。
(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三)结合所任教学科实际。
十二、联系实际,谈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内涵。
1、概念
(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2)、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3、学习动机的种类。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1.概念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况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之形成的学
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动的状态,形成学习地积极性。
2.策略
(1)创设问题情况,实施启发性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充分考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4.联系实际。
十三、教学直观有哪几种基本形式?它们各有何优缺点?
答案及评分标准:
根据直观的对象,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一)实物直观
1.概念: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
2.优点:
①实物直观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比较一致,因此它在实际生活中定向作用较好,在将来的职业活动中也能很快地发挥作用。
②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0.5分)
3.缺点:
①在实际事物中,往往是本质要素与非本质要素混杂在一块,难以突出本质要素。
②由于时间、空间和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难以通过实物直观获得清晰的感性知识。
(二)模象直观
1.概念: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图片、幻灯等。
2.优点
①模象直观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
②它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
3.缺点
由于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因此模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
(三)言语直观
1.概念:言语直观形态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言语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2.优点:
①言语直观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
②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象。
3.缺点:
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十四、联系实际,试论述创造性思维包含哪些成分?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构成成分
1.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
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4.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
(二)大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
2.“头脑风暴法”
3.“戈登技术”
4.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应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进行
十五、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含哪些环节?心理学在其中有什么作用?
(一)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6个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2.分析任务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4。设计课程
5.教学
6.评定
(二)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教学活动各环节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教学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
十六、试比较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异同,并论述这种理论对德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
1.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
2.儿童在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他们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神圣不可更改的,是绝对权威的。
3.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他们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可以与他人相互尊重和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来自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获得奖赏。
水平二:习俗水平。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3.“好孩子”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
4.遵循权威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以法律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此时道德判断的标准已超出外在的法律和权威,而源于自身内部的道德命令。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个体开始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是由大家商量决定的,也可以由大家商定而改变。
6.普遍原则取向阶段。个体的道德价值以基于自己的良心所选择的普遍道德原则为导向。
(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相同点和差异点
1.相同点:
①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提出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
⑤通过道德判断研究道德发展水平。
④柯尔伯格系统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
2.差异点:
①皮亚杰研究对象的年龄一般在12岁以下,13一14岁的少年;柯尔伯格把年龄扩展到22——28岁。
②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③皮亚杰认为年龄与道德成长是平行的,以年龄作为划分道德发展的标准;柯尔伯格不以年龄作为划分道德发展水平的标准,而是以道德判断水平作为划分的标准;
④皮亚杰认为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对道德发展有重大影响;柯尔伯格认为要以教育本身来促进道德水平32的发展。
(四)对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
1.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道德判断的能力。
2.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必须加强道德认识的教育3.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对青年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范时,不能脱离青年学生的接受能力。
4.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还应注意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训练。
四、分析题
一、上课铃声刚刚停止,讲授经济学的贾老师提着书包匆匆走进教室。在宣布
上课以后,他说:“我今天因为感冒,有些发烧,所以音量可能受影响,请同学们注意听讲。”他象往常一样先是讲评作业:“说实话,你们是我遇到的学习风气最差的班级,有的人写作业是三言两语应付老师,有的人是相互抄袭、欺骗自己。某某来了没有?某某某呢?站起来!你们已经两次没交作业了,知道吗?课下找我一下。本来我就不愿教书,遇到象你们这样的学生,我就更不想教了。”
贾老师正式讲课了,他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多彩,但是他的板书少,语速快,常常有许多学生听不清楚或听不明白,每当这时,贾老师看到一些学生迷惑不解的样子总是问大家:“听明白了吗?懂了吗?”下面都没有回音,于是他又继续讲课。临下课时,他的手机响了,他赶紧关掉,继续说:“下面的问题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我还是要讲一讲----”
下课铃声响了,贾老师对围着他提问的学生说:“对不起,我有急事。”然后匆匆地离开了教室。
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贾老师的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
1、上课应有提前量,以便调整好情绪,不要来的太晚,更不能迟到;
2、声明自己有病,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
3、开场白的点名批评影响学生的情绪,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
4、“本来我就不愿教书,遇到象你们这样的学生,我就更不想教了。”属不良暗示;
5、他的板书少,语速快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
6、总是问大家:“听明白了吗?懂了吗?倒不如说“清楚了吗?”把责任留给自己;
7、BP机(手机)在上课前应当关掉,否则算教学事故;
8、“下面的问题不是考试的重点,但我还是要讲一讲”有些多余;
9、应给学生提问的时间,不要来也匆匆,走也匆匆。
二、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
请用所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这段话的涵义
参考答案:
1.要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就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
2.应认真分析学生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和自我意识;
3.用教师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他们;
4.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十分必要;
5.只有感情上的相互接纳,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研究材料初步揭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大约发
生在大学二年级末、三年级初。在你的教育工作中是否也发现了这种现象,请你谈谈对这转折时期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情感、自我调控;
2、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自我认知日趋辨证,自尊心占主导,自我调控更加自觉,是自我意识的转折期;
3、联系自己教学中的实际,谈如何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我们并不对教师说,你们得这样或那样做,但是,我们得对他们说,你们要研究你们想支配的那些心理现象的规律,并且在工作中考虑这些规律和那么想应用这些规律的情况。”
请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谈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答案:
1、研究表明,心理学的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
2、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规律。
3、应用这些规律的经验。
4、违背这些规律的教训。
五、赵老师是某高校的年轻女教师。今天她穿了一套漂亮艳丽的吊带裙和时髦的拖鞋。她走进教室,把随身带来的教具放在讲台上,这才发现有不少学生正在热烈地争论什么问题,连上课铃声都未注意到,她和蔼地向大家招手示意后便开始讲课:“……”,她备课认真,讲得流畅而快速。
她偶尔注视一下学生,才发现有一些后排的学生又在开小差了,这是她最不愉快的事,便当场要求他们收敛。她讲到重点处,习惯地提高音量,竟然还有同学说没听清楚,要求重复。她讲课的内容很丰富,直到下课铃响才结束授课内容,然后布置一些作业。
今天是她教学中很平常的一次,就这次教学活动而言,你认为她在哪些方面未运用心理学规律,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共20分)
参考答案:
1、她穿的服装,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服装应以庄重、大方、朴素为宜;
2、把随身带来的教具放在讲台上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学生正在热烈地争论什么问题,应引起教师的注意,并因势利导
4、她和蔼地向大家招手示意后便开始讲课:“……”,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应改进。
5、她备课认真,讲得流畅而快速。不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把握好节奏。
6、她偶尔注视一下学生,更多的时间干什么了?看讲稿?
7、发现有一些后排的学生又在开小差了,这是她最不愉快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力集中,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问题而影响自己的情绪,
8、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良表现,如说话等,不要当众批评,可静默数秒,或课下教育。
9、她讲到重点处,应当配合板书教学,教学重点应当重复。
10、拖堂不是好习惯,有时会影响其他课程,有时会影响学生生活和休息。 课后作业应提前布置,并注意学生的反应。
六、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辩证法,红军小战士刘炽随众听讲。毛泽东
讲课乡音颇重,且辩证法理论过于思辨,刘不明所以,不久便在台前酣睡起来。旁有红军干部急欲唤醒刘,毛泽东微笑止之。
毛泽东在课堂上何以纵刘酣睡?
参考答案:
1、毛泽东讲课乡音颇重,且辩证法理论过于思辨,是毛泽东自身的问题
2、毛泽东微笑止之。是毛泽东师爱的体现。
3、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如何处理?
猜你喜欢
-
- 03-092015年考研政治冲刺阶段模拟试题(二)
- 03-092015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及名师解析(20)
- 03-092016年考研《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2)
- 03-092017年考研英语冲刺试题及解析(阅读理解3)
- 03-09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 03-092014年考研政治全面练习题及答案汇总
- 03-082019考研英语练习题及答案详解(4)
- 03-092016年考研民法学案例分析:物权
- 03-092012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模拟题(16)
- 03-092017年考研政治考前冲刺试题第二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