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社会发展,指在人际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一生中可以预测的变化。02. 依恋,指儿童对父母照料者形成的持续的情感联系。别离焦虑,指与依恋对象分开时的痛苦和忧伤,在不同人类文化中它出现的时间相同,在第二年达到顶峰。Harlow对猴子所做的实验表明,安全而非食物,是依恋的基础。Bowlby综合了心理动力学和进化理论,指出依恋是保证未成熟动物接近父母的一种机制。03. 研究者用一种称为“陌生情境”的
01. 心理变态,指影响一个人的安宁感,或影响社会、职业职能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02. 心理疾病的概念随历史和文化而变化。不同文化对心理变态的描述和界定不同,但是“心理疾病”决非只是给不正常者的一个标签。03. 心理动力学观点区分出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症,它们形成一个身心障碍的连续体。从心理动力学角度,要评估一个人的愿望和恐惧、认知和情绪资源、自我和他人的体验。04. 认知-行为观点将经典和
01. 人格,指表现于不同情形中的,持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心理学家既研究人格结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组织或模式),又研究人格维度上的个体差异。02. 与人格有关的其他术语有:性格、个性、气质等。它们的含义有共性,但略有区别。03. Freud的心理动力学认为,诸如愿望、害怕或意向这样的心理力量决定着行为。他的地形模型区分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Freud认为,心理冲突是普遍存在的
01.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随时间而发展和变化的方式。毕生发展观点,检验人的一生各阶段的变化和不变性,功能上的得与失。02. 发展心理学家面临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天性和养育的相对作用。第二,早期经验的相对要性,人类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在此阶段对特定类型的学习特别敏感,塑造今后发展的能力)或者敏感期(具有特殊但不明确的重要性的阶段)这种特点。第三,发展是分阶段(每个人经历顺序类似的几个不同的发展步骤)还
01. 情绪,或情感,是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的一种评价反应(积极或消极的感受状态。02. James-Lange理论指出,引发情绪的刺激引起躯体体验,躯体体验导致情绪的主观体验。按照这种理论,我们并不因为害怕而逃跑,而是因为逃跑(以及心跳)而害怕。对比之下,Cannon-Bard理论提出,引发情绪的刺激同时引起情绪体验和躯体反应。尽管两个理论都有其优点和弱点,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情
01. 动机,指给行为以力量的动力,它发起、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它包括两个成分:人们想做什么(动机的指向)和这么做的愿望有多强(动机的力度)。跟动机有关的概念包括:需要、本能、驱力、诱因等。02. 虽然有些动机(如进食和性)比较明显是生物遗传决定的,但是其它动机(如关系需要和成就需要)更多是心理决定的。这两类动机都有生物根源,又都是文化和经验塑造而成。03. 进化论心理学家认为,人
第8章 智力01. 智力,是在学习、问题解决以及实现个人或文化认为有价值目标中的应用。智力可分为多个层面,智力总是有一定功能,智力的定义在不同文化有些差别。有些智力方面,诸如心理快捷性,是普遍而统一的,其它一些方面则有赖于特定社会的适应任务。02. 智力,可以分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两种,又称为成就和性向。相应就有成就测验和性向测验。03. 智力测验,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一种心理测量工具,用来评估一个个
第9章 意识01. 意识,指对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主观觉察。它有两种功能:监视自我和环境,控制思维和行为。觉察,指一旦注意,就能在一定时间内进入意识的所有当前的思想、情感和知觉。注意,是意识聚焦的过程,以对那些要求深入加工的有限体验更加敏感。注意分配,指两个或更多的刺激或任务同时被注意到。02. 心理学家用经验取样法、寻呼提醒法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流。日常意识流中的一个主要成分是白日梦。白日
第5章 学习01. 学习,是因为经验而使有机体的反应方式产生持久的改变。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的基础。02. 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研究的一类学习。经典条件作用,指环境刺激导致有机体反应的产生。先天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能产生无条件反射反应的刺激称为无条件刺激(UCS)。无条件反应(UR)是无须学习的反应。条件反应(CR)是习得反应。条件刺激(CS)是有机体学会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的刺激。03. Thor
第6章 记忆01. 当代认知观点把记忆看成一系列彼此区别,但又相互依赖的记忆系统。这种看法符合神经系统模块化的概念。记忆一般可分为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02. 在信息加工模型中,感觉登记,指知觉的刺激消失之后保留非常短暂(不到1秒)的心理表征(表象,声音等)。心理表征,是刺激或一类刺激的内在模型。03. 短时记忆(STM)通常只将信息保留大约20-30秒,但通过复述(以便一遍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