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资本的本质和作用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职能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商业资本执行着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需要具备的条件是:第一,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的独立业务。第二,商人有自己独立的投资。商业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W—G′。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
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区别在于:①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市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②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的联系在于: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与价值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在于:①从质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有联系,而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而价值是同雇佣工人的活劳动直接联系的。②从量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大体相等。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联系在于:生产价格是商品价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形成的。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范畴时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
价值同生产价格的背离,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在生产价格形成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价格就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与价值一定程度的背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它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第一,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所获得平均利润可能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量的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第二,从个别
单个资本和社会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各个企业的资本都是属于不同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所有,每个企业的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都独立地进行着循环和周转,实现价值的增殖。这种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单个资本。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分工协作关系。所以,各单个资本又是互相依存的。这种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总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而互相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根据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假设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如下:Ⅰ 4000c + 1000v + 1000m = 6000Ⅱ 2000c + 500v + 500m = 3000为了使第二年的社会资本再生产能够继续进行,这两大部类的产品包括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这个实现过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交换:首先,第一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一
二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的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第一, 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特征不如战前明显。第二, 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第三, 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第四, 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出现了所谓的“滞涨”。
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这种过剩不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商品绝对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多的用不了,而是生产出来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显得过剩。危机爆发时,一方面是大量的商品积压在资本家的仓库里,甚至是大量的销毁,而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由于支付能力的微弱,缺衣少穿,挣扎在死亡线上。因此,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⑵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经济危机,是指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商品绝对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是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所以,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