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主体是指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1)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2)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主体是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的。(3)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4)主体与客体之间还存在着审美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
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流派。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按照这种观点,今天它是真理,明天对我们无用或者有害,明天它就是谬误。真理的确是有用的,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但是,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价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他的辩证法;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批判地继承了他的唯物主义。在新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新成就,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发展的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石。马克思
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具有辩证性。(1)主体改造客体;(2)改造客体的主体由此得以优化,而优化了的主体能够更好地改造客体。实践的特性:(1)能动性;(2)社会历史性;(3)直接现实性(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世界统一于物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也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事物自己发展自
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1)在改造世界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可能性误做不可能性。否则,我们会放弃必要的努力,使有可能变成现实的东西没有变成现实。(2)在改造世界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把不可能性误做可能性,否则我们会徒费力气,劳而无功。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的根
一、民主管理权利的内涵民主管理权力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物的权力。二、监督权的内涵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三、人身权利的内涵人身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等权利。四、生命健康权的内涵生命权是指维持生命存在的权利。拥有生命是人最基本、最原始的权利
一、财产权利的内涵财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对个人而言,财产权是公民权利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与实现经济利益的必要途径。二、社会经济权的内涵社会经济权是指公民要求国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积极采取措施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加强社会建设,提供社会服务,以促进公民的自由和幸福,保障公民过上健康而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三、
2018年考研政治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知识点及内涵汇总12018年考研政治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知识点及内涵(一)22018年考研政治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知识点及内涵(二)32018年考研政治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知识点及内涵(三)42018年考研政治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知识点及内涵(四)52018年考研政治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知识点及内涵(五)62018年考研政治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知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规则和方法思考和处理的思维模式。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人权等人类社会的美好价值,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地位;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最可靠的逻辑
一、法律权利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的产生、发展和实现,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即“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法律权利是各种权利中十分重要的权利,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了,社会财富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