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 (1)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2)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根本否认人民群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应该以绝对确凿的事实为依据;马克思主义者只能以经过严格证明和确凿证明的事实作为自己的政策的前提。 2.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活动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反映与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随时补充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使该课程呈现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一、勾勒框架,获得宏观认识 从学科体系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由第一和第二章组成。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综合性强不但表现在本门课程是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四大理论融合而成,而且其知识点前后交叉、贯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共有十五章内容,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由总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部分组成。第一章和第二章属于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
地区热点问题 (一)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动荡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维持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成为可能的原因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持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1)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主要根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现在已不存在了。“打世界大战别人没有资格,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现在苏联解体,取代苏联地位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精髓的含义。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这是因为,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提出(一)总路线的含义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前途。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这样,在土地改革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