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在受到客体制约的同时,又能使主体自身得到发展,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和完善。(2)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①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②实施方案,把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③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考点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为认识提供必要的条件;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地改造客体。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坚持实践第
考点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人的实践活动受意识支配,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实践。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多方面的。④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导致实践失败。(2)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①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应走在实践前头;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方向;③科学
考点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 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2)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3)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考点8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 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 基本特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3) 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是从生产
考点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1)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
考点4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 起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2)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3)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考点5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 物质和运动: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 运动和静止: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3) 物质运动与时间
考点6社会的物质性(1)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一问题没有得到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2) 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的活动。③物质资料的
考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2)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