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难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点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
(1)结合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析为什么我国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2)“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答案要点】
(1)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我国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原因:
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②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所以我国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③我国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④我国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完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
(2)“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谋划和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
①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注意克服几种倾向。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
②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过去主要看增长速度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和效益有多好。
③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④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实现反周期目标。
⑤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引导增量,主动减量。
⑥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
⑦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
⑧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
式和消费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⑩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
难的精准帮扶,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
考点二:价值规律与供给侧改革
(1)运用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原理,说明“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2)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怎样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答案要点】
(1)第一,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分配,有效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引起社会两极分化,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第二,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价值规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宏观调控减轻价值规律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2)第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化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保持较高增长速度难度不小。这说明依靠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已经过时。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实现从由投资、出口、消费等需求因素拉动经济增长转向由劳动力、资本、科技与管理等供给因素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这就要求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劳动力、资本、科技与管理等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大化。
考点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理论中的中国”
(1)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习近平提出“理论中的中国”要求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为什么要强调文化自信?
【答案要点】
(1)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原因如下:
①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②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2)习近平提出我们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措施如下: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是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孕育形成了革命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可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信,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考点四:全面建成小康与“扶贫工作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1)如何理解习近平所说的“脱贫攻坚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2)如何做到习近平所讲的“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答案要点】
(1)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第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第三,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第一,要做到习近平所讲的“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做好三个相互关联的工作:一是“扶持谁”的问题;二是“谁来扶”的问题;三是“怎么扶”的问题。
第二,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第三,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
第四,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考点五: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为什么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2)在“两个100年”奋斗目标下,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答案要点】
(1)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社会主义发展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的要求;
第四,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实现“两个100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五,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体现,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原则。
第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切实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2)“两个百年”是指:一是到2020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二是到本世纪中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保障和改善民生总体上做到: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体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第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三,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第四,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第五,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第六,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第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第八,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
考点六:健康中国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解决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办法”是什么?
(2)当前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形成“三权”分置格局的要求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坚持预防为主,重视重大疾病防控,重视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2)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完善“三权分置”办法,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平等保护的格局。
猜你喜欢
-
- 04-082014年研究生考试心理学真题解析精准版
- 03-092011年考研历史学基础真题及答案(1)
- 04-082018考研英语(一)真题小作文特点浅析
- 12-252020年广东财经大学811设计综合理论考研真题
- 03-082016年考研中医综合科目试题
- 04-08总体解析08考研政治真题:探寻09复习方案
- 04-082016法律硕士(法学)考研综合课真题(简答、论述部分)
- 04-082014考研政治真题解析:理论与热点衔接
- 01-07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综合考研真题
- 03-09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材料分析真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