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动态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

2014年考研哲学专业习题及答案(30)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9 12:24:18  作者: 匿名 

名词解释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的发表标志着黑格尔哲学体系基本形成,宣告他与谢林在哲学上的决裂。强调“绝对”是自身包含着差别又扬弃差别的同一性的能动的主体。指出绝对精神作为哲学的最高目标,不能存在于感觉与直观之中,而是存在于概念之中,只有概念才能产生普遍性的知识。认为概念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以概念系统的形式来表达的学问才是真正的科学(哲学)。绝对是全体,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精神从意识达到“绝对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一段艰苦而漫长曲折的道路,是人类意识长期发展的结果。还探讨了人的“意识发展史”或意识形态的系统,阐述人的意识如何从最低级、最抽象的直接知识发展到最丰富、最具体的“绝对知识”。意识所经历的一系列的形态是人类意识自身向“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所论述的精神、意识发展阶段的划分,与作者后来在《哲学全书》第三部分“精神哲学”的形式不尽一致,第三部分占全书主要篇幅,包括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就其实际内容来说,六个方面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三个小阶段: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这一部分论述个人意识的发展史,把个人意识作为分析人的全部精神活动的起点。“意识”从直接的感觉经验开始,它以与自身相异之物为对象。自我意识则以意识自身为对象。理性是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统一。第二个阶段是精神,意识表现为普遍意识,精神考察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社会发展史,它的各个阶段表现为实际社会发展的具体形态。第三个阶段包括宗教与绝对知识,在这一阶段利,意识扬弃了先前发展的诸多阶段或诸多环节,以绝对精神为对象。但宗教是以表象的方式去认识绝对精神,意识还没有认识到对象即是精神自身,而是把它看成为外在的性的东西,意识性质进一步发展将消除对象外在性的形式,通过概念形式去把握对象。绝对知识正是通过概念形式认识到它自己的精神是“概念式的知识”。该书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恩培多克勒的“爱”与“恨”

  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一样,用物质的元素来解释宇宙万物,并且主张这种元素是“多”而不是“一”。但是,他认为这种元素的种类是有限的,而不像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那样是无限的。他提出生化万物的四个根:火、水、土、气,宇宙万物就是由这四根(元素)形成的。这四种元素按不同的比例相混合,就形成各种不同性质的东西。

  既然万物都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所以恩培多克勒又认为,常人所谓的产生和消灭不过是四种元素的结合和分离。由四种元素(多)聚合成一个事物(一),而后这个事物(一)又分解为四种元素。正是这四种元素的结合和分离使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但是恩培多克勒认为,作为事物之根的元素本身却是不变的,它们不能互相转化,不能互相产生,也不会消灭,它们是永恒的、不变动的。

  恩培多克勒认为,这种力量来自元素之外,他称之为“爱”和“憎”。“爱”使集中元素结合起来,形成万物;“憎”则使各种元素分离开来,使万物分解。这两种力量是永恒的,以前存在,以后也存在;这两种力量之间的斗争又是普遍的,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自然事物之中。总之,爱与憎两种力量并存于世界之中,互相斗争,不断消长,经历着不同的阶段。恩培多克勒认为,这些阶段是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

  恩培多克勒的“爱”与“憎”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也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恩培多克勒本人也未讲清。从它们的概念形式看像是一种精神的东西,但从它们实际发生的作用看,则是一种物理的力量。

  恩培多克勒引进“憎”作为与“爱”相对立的力量,他企图用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宇宙万物。因此,不能把“爱”和“憎”看作精神实体。但它们也和“奴斯”一样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原动力,可以说是一种机械的外因论。而这种机械的外因论又导致了循环论的思想,从而使他的宇宙观带上了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