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哲学专业习题及答案(17)
概述斯多亚学派(亦译斯多葛派)的伦理学
斯多亚学派的逻辑学的物理学都是为伦理学服务的,伦理学也是最能代表斯多亚学派之为斯多亚学派的部分。
与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不同,斯多亚学派在伦理学上主张德行论。在他们看来,德性是生活的最高目的,至高无上的善。所谓“德性”即按照自然的本性而生活,亦即我们的行为与住在宇宙的法则相一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应当按其本性即理性而生活。宇宙是有理性的、有秩序的、有目的的和谐整体,人是宇宙的一部分,神圣之火的一个火花,他是一个小宇宙,因而人的本性与宇宙的本性是同一的,他应该与宇宙的目的协调行动,把神圣的目的当做自己行动的目的。虽然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都主张按照自然而生活,但他们所理解的自然是不同的。
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是一种理性主义的伦理学。要遵从自然而生活,遵从宇宙的逻各斯,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理性,就必须使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领导自己,理解自己在大宇宙中所处的地位,有意识有理性地作为一个宇宙成员尽其本分,这样的生活就是由德性的。所以真正有德性的行为就是有意识地导向更高的目的的行为,是清醒地了解道德法则而作出来的。这就意味着道德行为乃是一个人对善有完全充分的知识,而且有意识地实现善。这就意味着道德行为乃是一个人对善有完全充分的知识,而且有意识地实现善。
德性论是斯多亚学派伦理学的核心,德性是唯一的善,不道德是唯一的恶。斯多亚学派主张人不应当为诸如快乐、烦恼、欲望、恐惧等激情所奴役、所支配,激情是荒唐、夸张的感情,是灵魂的病态,我们不仅要节制激情,而且要努力根除它们,要断激情,这样才能达到不动心的理想境界,才能合乎理性,顺从理性,能如此便是善,便是道德,否则便是恶。美德与罪恶是截然对立的,在此两者之间没有什么非善非恶的中间的东西存在。但中期斯多亚派认为善恶之间的中间的东西是存在的,如财富、健康、生命等本身并非善,而贫穷、衰弱、死亡等等本身也并非恶。但他们又认为这些东西是无足轻重的,应当采取不介意或不关心的态度。
从这种伦理观出发,斯多亚学派激烈地反对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的伦理观,而鼓吹禁欲主义,提倡宿命论。他们认为快乐不是善,而是灵魂上的恶,即使有快感这样的事情,它也只是活动的一种结果或附属物,绝不是人的甚至也不是一般动物的第一爱好。
斯多亚学派的这种禁欲主义和宿命论观点在罗马斯多亚学派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并且进一步走向宗教神秘主义。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伦理道德问题上。他们信奉神,宣传神的恩惠,教人畏惧神灵,对神的旨意、对不可避免的命运无条件地屈从。
简述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巴门尼德认为,存在物是唯一真正存在的(真理),运动和变化是虚幻骗人的(意见);或者说,“存在”是宇宙的本体、实在,“存在”是唯一的(全)、不动的,这就是巴门尼德的根本主张,也是贯穿整个爱利亚学派哲学的中心思想。
巴门尼德的这个主张是针对赫拉克利特关于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说法的。在他看来,整个宇宙就是存在,这是一个充实体,没有空隙存在其中,承认虚空的存在就等于承认“无”或“非存在”的存在。所以,他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途径,“是什么都学不到的”。他指出,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只有存在者(有)存在,不能存在者(无)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不存在者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巴门尼德的逻辑是:因为非存在不可认识,所以非存在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不可认识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呢?因为巴门尼德认为:能够被思维或者设想的东西与能够存在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反之,不能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就是不能存在的。这就是他所谓的“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原理。巴门尼德在论真理的部分中论证了“存在”的许多标志或属性,主要是:它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无始无终的;它是唯一无二、不可分割的,它没有任何虚空,它是个连续的一;它是不动的,是一个整体,所以存在不可能有什么运动;它像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岛每一个方面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因为不能在哪个地方大一点或小一点。同时,因为“存在”是球形的,所以它不是无限的,它是有限的,有一条最后的边界,这里所说的“界限”并不是指空间的界限。巴门尼德又明确指出:存在物是没有一点缺陷的,如果有缺陷就是“非存在”,而因为没有缺陷,所以它不应当是不完全的(即没有穷尽的)。
根据存在物的上述几个根本标志或属性来看,它决不是生灭变化的具体感性事物。实际上,他所谓的“存在”是把事物的统一、完整、静止的一面进行抽象概括并加以片面夸大而形成的一个一般概念。当然,这个概念还是比较粗糙的,甚至还具有一些具体的感性形象,有鱼具体物相混的地方。但从整体、从主导方面看,巴门尼德已经把“存在”从具体感性事物中抽象出来了。从人类认识发展史看,形成这样一个概念是一种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但是,把这样的抽象概念当做宇宙万物的本源、唯一的真实的本体,这不能说是一种唯心主义。
巴门尼德的存在说从认识论方面看,又表现出唯理主义的倾向。他认为凭感官得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那不是真理而是“意见”。感官只能引导人们走向错误的道路,这就是所谓的凡人的意见的道路。真理不能凭借感官而必须通过理性才能获得。巴门尼德认为,虽然意见不包含真理,但人们仍须加以体验,因为只有经过全面的学习、研究,才能制服虚幻之见,只有经过与“意见”比较才能达到“真理”。
猜你喜欢
-
- 03-092011年考研英语阅读试题及答案(22)
- 03-09教育学考研: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模拟题及答案(2)
- 03-09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模拟题—工学类(1)
- 03-092012考研政治理论全程预测100题(41-50)2
- 03-092015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章节练习汇总
- 03-092015年考研计算机数据结构测试题及答案(三)
- 03-092012考研英语辅导预测试题(2)
- 03-092018考研政治必做2000题及答案(一)
- 03-092017年经济学考研: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3)
- 03-092011年考硕政治模拟试卷(三)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