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考研教育学答案及解析
辨析题:每题15分。
46.理想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错误。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随着主体需要的不同,相互作用的内容、方式的不同和环境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是主导主体的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师生关系的讨论中,常见的两种观点是“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无论哪一种,都各有其优缺点。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尊师爱生,相互配合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共享共创,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想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努力:(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点评:题干误将学生中心的理想关系理解为理想的师生关系,是错误的。
47.马卡连柯倡导的集体教育即集体主义教育。
错误。
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集体首先是在有共同目的、劳动和斗争的前提下,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社会有机体。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他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结集体的一种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教育。”因此,马卡连柯所谓的集体教育并不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所提倡的“集体主义教育”。
48.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孰能生巧”即可。
错误。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具体有三个特点:第一,动作对象的观念性;第二,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第三,动作结构的减缩性(不用像动作技能那样一一出现,内部语言是可以合并、省略和简化的)。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根据有关研究并结合教学实际,将加里培林的五个阶段进行了简化和改进,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说,
即(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即了解这种实践模式,了解动作结构,各动作成分及其顺序等。该阶段学员主要是在头脑中形成程序性知识。通过原型定向,学员在头脑中形成了有关活动方式的定向映象)。(2)原型操作(在该阶段,活动方式是物质化的,即以外部语言、外显的动作,按照活动模式一步步展开执行)。(3)原型内化(在该阶段,学员摆脱了实践模式,但已经将实践模式内化为一种熟练的思维活动方式,突出表现在外显的言语活动明显减少。学员最初面临一个新任务时,始终复述任务规则,但随着练习的不断进行,法则复述消失,这是内化的一个标志)。该题目认为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忽略了原型内化阶段,认为只要有外部的练习可以获得的观点是不对的。
简答题:每题15分。
49.简要解释举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答:教育的功能就是由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决定的、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这一分类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是根据教育作用方向的不同,对教育功能所作的分类。正向功能是“贡献性”功能,负向功能是“损害性”功能。例如,法西斯时期的教育对于社会具有更大的破坏功能。另外,教育盲目先行也产生负向功能:教育的盲目发展可能培养出过多的大学毕业生,而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又不能给他们提供相应和足够的岗位,致使这些毕业生无法就业,或无相应的岗位就业,慢慢就会造成社会的压力,成为影响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产生教育的负向功能。
50.17-18世纪德国的新大学运动。
答:17到18纪的德国,国家影响的加强,实科教育风气的增长,特别是科学发现和发明的出现,一群科学家、思想家新思想的传播等,使现代理念的大学首先出现在德国。1694年建立的哈勒大学,就是第一所新式大学。在这些背景下,发展新大学的运动,具有如下特点:(1)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为此大胆选用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的基础。(2)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3)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国语。(4)注重科学研究,设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各种研究所(5)上课采用讨论、实验观察等新的教学方法,即使对古典文化的研究也抛弃了背诵、模仿等做法。
德国的新大学运动为后来的柏林大学、德国大学的成立都奠定了思想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51.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答:在教育目的方面,杜威反对外在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即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体现了杜威尊重儿童的观念。同时杜威也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即教育使民主的工具,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也应是民主的。因此,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52.资源管理学习策略极其类别。
答: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包括:(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以及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等。(冲刺班讲义P98.)
也可以写成:(1)时间管理策略;(2)努力管理策略;(3)学业求助管理策略。
53.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2)编制观察提纲(确定观察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即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进入观察情境;(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观察内容;(4)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分析论述题
54.材料(略)分析叶圣陶20-30年的教育评论“变相的语文教学”--此题言之成理即可。
1.概括基本观点与主张。
(1)叶圣陶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各种课程,数学、外文、劳动技术,自然等课程等的教学过于强调单一的“文字讲解”,不注重应用,而是更多的成了识字、阅读课程;虽然表面不是语文课程,但是,结果都被教师当成了“语文课”来上,因此,称为“变相的语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和见解也变成了仅仅停留在“文字讲解”以及“语句理解”方面。(2)真正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是固定的拼音、汉字、词语的讲解,注重的只是基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语文课程本身最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情感教育,文化的传递等等,将语文课变成了“汉字课”,因此,称为“变相的语文教学”。
2.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指出“变相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1)课程标准是有关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主要规定学科知识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一切教学都应该符合自身的课程标准,而“变相语文教学”无法达到自身学科的教学标准,不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2)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发展、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课程目标的来源通常有四方面:一是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二是学科的逻辑;三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四是社会的需求。“变相的语文教学”容易混淆学科之间差异,导致各自的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实施课程中各门课的特点不明确、混淆了学科的界限。
(3)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一般说来,课程设计得越好,实施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变相的语文教学”是由于课程实施者没有清楚了解课程计划的意图和课程目标,缺乏对课程设计的思考而导致的。
(4)课程评价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业的评价;二是课程本身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同等重要,是课程评价的基础。原有的课程评价更加关注卷面成绩而形成了“变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字讲解”和“语句理解”的重要性的过分关注。
3.当前我们基础教育改革领域正在进行哪些与变相语文教学这种现象相关联的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表现为:
(1)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社会性、价值观和创造性的培养。
(2)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经验。
(3)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
(4)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5)在教育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的功能。
(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忽视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当前我们基础教育改革领域正在进行哪些与变相语文教学这种现象相关联的课程改革内容包括:
(1)课程标准方面:制定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
(2)教学过程方面: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③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教材开发与管理方面:①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③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4)课程评价方面: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③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④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5)关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6)关于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55.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教育思想体现出平等精神,请依据实例对这种观点进行评析。
答: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礼乐破坏,官学失去政权依托,是垄断的文化学术向下层扩散,出现“学术下移”现象。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打破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中,有部分体现“平等精神”,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性善论的人性平等说、墨家的“兼爱”等思想。
(1)孔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
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意思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可从两方面来理解这一观点:第一,播学于平民。孔子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他的学生中贫贱者占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播学于四夷。孔子不分地域、种族招收学生,孔子不分国别和种族招收学生,这对于传播华夏族的先进文化,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2)孟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所以高于禽兽,就因为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凡是人类都具有先天的德性,如同有口便能尝味、有耳便能听音、有目便能观色一样,有心便能识理义,人人平等,“尧舜与人同耳。”
(3)墨子思想中有关于平等思想的体现
墨子认为学习完全是靠自我主观的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方能取得应得的成果。所以墨子主张凡教导人学习,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对学者也要有一定的强制督促,教其不能受外界客观的干扰影响。提倡“兼爱”的思想。
综上所述,先秦的一些思想家的教育思想中的确体现了某种平等的思想,然后,这种平等的思想是一种狭隘的平等的思想、是一种不彻底的平等的思想。例如,孔子虽然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但是另一方面又宣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收同等的教育,因此,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真正的平等。
猜你喜欢
-
- 03-092013年考研西医综合生理学真题解析
- 03-082016考研《管理类综合》真题及答案解析(文都版)
- 04-082017考研政治整体难度略有上涨18考生提高读题能力
- 03-092011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真题及答案详解汇总
- 04-08名师冉继军传授考研英语真题正确使用方法
- 04-082019考研政治真题(文都完整版)
- 03-092014年考研英语作文解析:难度相对稳定
- 03-092010上海交通大学传播学考研试题
- 03-092013年考研政治试题(完整版)
- 03-092014考研管理类联考综合真题写作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