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历史学考研辅导:冷战与两大阵营
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立:
1.冷战的兴起
(1)冷战的历史起源:
①法西斯国家的世界性扩张促成了美苏之间的战时合作。而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接近胜利时,在战争后期的几次重要国际会议上和战后初期的希腊、土耳其、伊朗等问题上,二者之间的隔阂与争端再度凸显。
②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和苏联国际地位的提升是冷战对峙的前提。战后的美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绝对优势,确立了它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与此同时,雅尔塔体系承认了社会主义制度,确认了苏联在国际问题上的特殊地位和发言权,扩大了苏联的版图,使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成为公认的世界一流军事强国。许多东欧国家在地缘政治上加入了苏联社会主义营垒,苏联成为唯一堪与美国抗衡的另一超级大国。美、苏各自地位与实力的提升伴随着彼此之间猜忌与顾忌的加深,最终形成相互防范、对峙的冷战格局。
③美苏各自战略导向直接促成冷战。美、苏各自的扩张倾向激起了彼此的担忧,彼此的防范措施又在新的基础上加深了对抗,最终导致冷战爆发。
(2)兴起:
①铁幕演说: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其母校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主张英、美结成同盟,发出公开号召,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铁幕演说是“冷战”初步展开的重要标志。
②凯南电报:二战后,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的矛盾日益加剧。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凯南发回长达8000字的电报,电报认为苏联“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为当时杜鲁门政府正在实行的对苏强硬“遏制”政策提供了详尽的理论依据。
2.两大阵营的对峙:
(1)从二战后期开始的美苏摩擦在战后正式演变为冷战格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共产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两大阵营的形成意味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1953 年,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斯大林逝世,美苏关系出现转机。美国主张通过
对话“软化”苏联;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对外政策指导方针,以求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1955 年对奥地利和约的缔结和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1959 年的戴维营会谈都显示出美苏关系缓和的迹象。但U—2 飞机事件使“戴维营精神”烟消云散,美苏关系又跌入低谷,进入新的冷战僵持时期,对抗在1962 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达到高潮。
马歇尔计划:战后欧洲面临严重困难。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实践。共有16个国家和德国的英法美占领区,接受了援助,使得美国控制欧洲,恢复欧洲各国的经济,促使欧洲一体化。
杜鲁门主义:1947 年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引子,提出了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他认为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必须而且能够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以确保美国的安全和繁荣,这一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扩张变为全球扩张。
布鲁塞尔条约组织:1948 年3 月17 日,出于抵制法西斯主义再度崛起、恐苏、恐共和提高各自政治地位等考虑,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西欧五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缔结了《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合约,有效期50 年。这是一项针对苏联的以军事同盟为核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合作条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除了通过经济上控制西欧外,还在军事控制西欧各国,以便遏制苏联。1949年4 月4 日,美、英、法、意﹑加﹑比、荷、卢、挪、冰、等12 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8 月24 日,公约正式生效。北约的建立和扩大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莫洛托夫计划:为防止马歇尔计划对东欧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其可能造成的东欧对苏离心倾向,苏联对东欧国家进行政治安抚和经济援助。从1947 年7 月开始,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双边货物交换和支付协定、贷款协定、科技合作协定、贸易和航行条约以及最惠待遇协定等,西方将之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是苏联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反击,加强了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割裂了东、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1949 年,在莫洛托夫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的封闭的苏联东欧经济集团——经互会。
经济互助委员会:莫洛托夫计划执行后,斯大林根据两个平行经济体系和市场的原则,提议成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组织。1949 年1 月5 日至8 日,苏、保、波、匈、罗、捷等6 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互会设卢布为“集体外汇”,以经济交流、技术援助、原料、粮食、机器和装备等方面的协助以实现成员国间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为宗旨。经互会的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的经济分裂和两种对立世界经济体系的出现。经互会是苏联控制东欧、与美国对抗的工具。
“共产党情报局”:为应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苏联进一步从政治和军事上对东欧加强控制。1947 年9 月下旬,苏、波、南、保、罗、匈、捷、法、意等9 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指出世界已分裂为两大阵营,强调各国共产党协同行动的必要性,为此,决定成立情报局。由于各国共产党的反对,情报局没有设立国际中心。情报局对冷战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仍渗透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色彩,到1956 年约解散。
华沙条约组织:1955 年5 月5 日,美国和西欧将联邦德国拉入北约,激化了美苏矛盾。5 月14 日,苏、波、民主德国、匈、捷、阿、保、罗等八国在华沙召开会议,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条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联合防御”机制。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991 年7 月1 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的六国伦敦外长会议提出“伦敦建议”,决定成立西德国家。6月21日,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于24日封锁柏林,力图阻止西德建立,出现第一次“柏林危机”,掀起第一次冷战高潮。29日,美国通过空运突破封锁,并对苏占区展开反封锁。1949年5月,苏联撤销封锁。9月20日、10月7日,西德和东德成立,德国分裂,柏林危机以苏联的失败告终。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1):1958年11月,在德国统一已经不可能的情况下使德国分裂固定化,迫使美国及其盟国承认民主德国,苏联政府向西方三大国发出照会,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将把进入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权转交给民主德国。美英法拒绝了苏联要他们从西柏林撤军的要求,并宣布苏联如果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他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苏联对于以上反应立即提出了强烈抗议,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发生,导致修建柏林墙,德国分裂。
戴维营会谈:第二次柏林危机后,赫鲁晓夫急于访美。经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于1959年9月15日至27日访问美国。赫鲁晓夫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两天会谈。会谈中双方均不愿做出实质性让步,但决定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并宣布艾森豪威尔于1960年春正式访苏。“戴维营精神”营造的美苏缓和迹象不久就被U-2飞机事件打破了。
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利用1961年美、古断交的机会,积极向西半球渗透。1962年10月14日,美国侦察到苏联正在古巴修建中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晚,肯尼迪通过电视向全国通报了这一消息,声称这将被视为苏联对美国的袭击而招致全面报复,要求苏联立即从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导弹。同时,美国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美国在全世界的海、陆、空三军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在美国核战争威胁的压力下,苏联被迫于11月11日撤走全部部署在古巴的导弹。11月20日,美国解除对古巴的海上封锁,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对抗升级的表现,世界被推到核战争的边缘。此后,美、苏开始合谋保持核垄断地位,加快就禁止核试验达成协议的步伐。
(2)试论述二战后初期冷战兴起的原因、主要表现以及冷战的主要特征:
原因:①战后美苏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矛盾。
②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美国凭借战后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领导世界,苏联认为可以保护东欧的安全想与美国一分天下,这是冷战的根本起因。
③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制定和推行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
导火线: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打响冷战的第一枪。
表现:①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1955年,苏联签订了对奥和约,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在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同时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挫,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从越南撤军,中美建交。
③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特征:①冷战的意识形态特征:都希望在经济上战胜对方,推广自己的生活方式,扩大影响。
②军事对抗的防御特征:在整个冷战时期,其实美苏之间一直在进行着相互攀升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但是政策的灵魂为防御,以和平为原则。
③冷战中在美苏之间具有一种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④冷战中也有缓和。如1953—1956奥地利问题的解决和1955年苏联和西德的建交。
猜你喜欢
-
- 03-092018年考研心理学专业怎么抓住重点复习
- 03-09经济学考研冲刺:西方经济学重点名词(3)
- 03-092017年考研历史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37)
- 03-092011考研专业复习指导:行政管理学
- 03-092012考研专业复习指导:环境工程
- 03-092013年考研计算机专业课春季复习要素集锦
- 03-092016管理学考研复习要点汇总
- 03-092016西医综合考研复习:老年医学发展分析
- 03-09历史学考研之世界史:美洲文明
- 03-082017管综逻辑大纲解析:围绕三个考查目标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