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发展心理学重点必备:同伴关系的发展
许多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与同伴的交往经验决不是由某些儿童享有而不被另一些儿童享有的一种表面的奢侈品,同伴关系对于健康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是绝对必需的。中国和前苏联学者同样也很重视集体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大量研究文献表明,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的一部分。儿童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这有益于儿童的发展。
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怎样对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怎样对待敌意和专横,怎样对等竞争与合作,怎样处理个人与小团体的关系等等。这一切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与父母不同,同伴既是平等的,又是铁面无私的。同伴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强化、模仿和同化的机制实现的。同伴榜样在改变儿童行为和态度中具有很大潜力。儿童常模仿同们的行为并将其同化到自己的行为结构中去。
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例如,儿童常从同伴那里获得一些不便或不能从成人那里得到知识和信息。在同伴集体中,当发生规范冲突时,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得益于同伴集体。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儿童在将自己与同伴比较的过程中形成对自我的评价。
此外,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安娜·弗洛伊德(1951)关于二次大战中6个孤儿的调查表明,在缺乏成人照料的情况下,这些儿童发展了类似亲子关系中的依恋模式,他们发展正常。实验室研究也表明,当儿童面临陌生或恐怖情境时,同伴(一个好朋友)在场可以起到与父母同样的作用,消除紧张和压抑。
2.同伴关系的发展
在婴儿期,同伴关系只是在最松散的意义上存在着,儿童的社会交往非常有限。
进入幼儿园,儿童与同伴接触次数增加,他们不再把成人作为唯一的依靠对象。他们开始主动寻找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同伴,经常与同性同伴一起游戏、活动。在3—4岁之间,依恋同伴和强度和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语言的发展也使同伴间的交往更加有效。儿童从事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大大增多了。
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易变的,很快形成了很快破裂。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以及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
3.社会技能训练
研究者利用自然系统观察法、评定法和假设情境实验法分析比较了受欢迎与不受欢迎两类儿童的主要差异,认为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与他们的行为风格、关于交往策略的知识和交往中的目标以及对自己达到的人际交往目标的能力的信心等有着密切关系。
在此基础上设计的干预方案包括: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的新的原则和概念(如合作、参与等);帮助儿童将原则和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特殊的行为技能(如某种亲社会行为);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促使已获得的行为的保持和在新情境中的概化;增强儿童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
同伴关系只是整个人际关系网络的一个分支,同伴交往经验总是与儿童从其他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的经验交在一起影响着儿童的发展。这一事实证明,将同伴关系从作用于儿童发展的诸因素中分离出来还相当困难。
猜你喜欢
-
- 03-09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6)
- 03-092017西医综合考研:《生物化学》记忆窍门(12)
- 03-092013考研历史学复习攻略:复习建议
- 03-09中科院研究生院2012年《信号与系统》考研大纲
- 03-082018年考研管理类考生如何预估整体分数
- 03-092017西医综合考研:《生物化学》记忆窍门(6)
- 03-092015现代文学考研指导(六)
- 03-092016年考研生物化学复习资料:酶促反应
- 03-09对2018报考研究生历史学专业的建议
- 03-092016考研世界古代史知识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