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动态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

2014年考研哲学专业总结辅导(13)

专业课  时间: 2019-03-09 12:16:55  作者: 匿名 

(1)战国时期邹衍认为,历史朝代的更替和变迁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顺序进行的,史称“五德始终说”,这种观点属于历史循环论的错误观点。

(2)关于人的价值观问题,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这种观点抛弃了人的社会属性,离开社会和集体来谈个人,离开社会历史规律来谈自由,宣传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坚持了抽象的人的价值观。是不科学的看法。

(3)“人性善”、“人性恶”、“人性有善有恶”、“人的本质属性是理性思维”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在社会中形成”。

(4)哲学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哲学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即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而政治的“自由”是针对纪律而说的。哲学上的“自由”指导政治的“自由”。

(5)“人的本质是由世界观决定的”说法是错误的。人的本质不是由世界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怎样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的本质特征,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它的全部合理性和优越性,都植根于以人为本,体现于以人为本,展示于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超越,不仅仅意味着社会形态的转换、阶级关系的变迁和国家机器的重组,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生存价值的提升。由此可知,我们党把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予以彰显,这本身就是增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之举。还要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都是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程度,又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际显现程度。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就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也就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值得一提的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具有统合功能和辐射作用。社会和谐程度的提升,必将有力地促进和带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可以相信,随着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理论认知转化为现实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以日益扩展的巨大优越性,向世界展示非同凡响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