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动态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

2014年考研心理学之社会心理学笔记辅导(23)

专业课  时间: 2019-03-09 12:16:17  作者: 匿名 

社会影响

1、群体规范

1)群体规范的作用

◆ 维系群体整体性——行为、感情和认知的一致性

◆ 认知标准化——群体的共同评判标准

◆ 行为定向——活动范围、行为方式

◆ 惰性作用——规范是多数人意见;它要求成员行为趋于中等水平。

2)群 体 压 力

群体规范和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使群体内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着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这个力量就是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它不是由上而下明文规定的,也不强制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对个体来说却是一种难以违抗的力量。

3)群体压力的作用机制

个体对偏离群体的恐惧。个体必须在维持独立与群体的愿望中做出抉择。无论哪种情形,个体都会强烈地感受到群体压力。

4)群体压力的形成过程

◆ 辩论——形成多数派与少数派,压力出现。◆ 劝解——压力增大,有人开始放弃原来观点。◆ 攻击——压力极大,出现冲突。◆ 心理隔离——对攻击无效的少数人,多数人开始与其断绝沟通,使其陷于孤立。

5)群体压力的意义

◆约束成员的异端行为◆有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有利于群体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成员的一致行为有助于增加个体的安全感◆维护群体的团结

2、从众

1)从众的定义

2)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 ◆权宜从众(顺从):行为与群体一致,认知与情感不一致。现实中从众的主要类型。阿希实验中的从众。◆不从众——行为上不从众;认知、情感与行为均不从众。

3)阿希实验

◆实验的结果——几十名被试,自己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跟随大家一起判断时,错误判断的比率占全部反应的37%。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了从众的判断。

4)从众的原因

◆行为参照——在不明确的情境中,多数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 对偏离的恐惧

5)影响从众的因素

◆ 群体的一致性

只要群体出现不一致,无论群体规模和不同意见者的权威如何,都会使从众的比例大为下降。

◆ 群体的规模

2人的意见压力明显大于1人,3人的从众压力显著大于2人。

◆ 问题及判断标准的明确程度

问题难度与从众率的相关系数:越难从众率越高;女性从众率高于男性

◆ 个 性

被试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程度越低。果断性越强,越倾向于不从众。在中等自我卷入、具体价值取向问题上,认知方式倾向于场独立的被试,从众率明显低于场依存的被试

◆ 个人自我卷入水平

随着自我卷入水平的增加,人们保持自己最后行为与原先判断一致的倾向也越来越强烈,因而从众的比率也越来越小。

◆ 文化差异

米尔格莱姆,挪威人的从众性总是高于法国人、美国学生的从众性高于日本学生。

3、服从——受外界压力被迫发生的行为。

1)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 实验前的预测——极少被试会施加240v以上的“强电击”;没有一个人预测会超过300v;

40名精神病专家预计,加至450v的可能性只有0.1%

◆ 实验结果——服从多。40名被试中只有5人到300v拒绝再提高电压

2)服从的原因

◆“合法权力”——社会角色关系决定,战争中人性的丧失,服从命令是士兵的天职

◆“责任转移”——通过电话控制被试时,只有22%的被试一直服从到最高电压。独处增加了被试对行为的自我责任意识。

◆ 归因——没有别人在场,更容易使人将行为责任归于自己本人,从而拒绝服从。

3)影响服从的因素

◆ 他人的支持

◆ 行为后果的反馈(服从% )——间接反馈> 声音反馈 > 身体接触

◆ 个性与道德发展水平

4、依 从

1)依从的定义

2)“登门槛”效应与技术 、3)低球技术(low-ball technique)

◆ 登门槛技术与低球技术的作用原理:人需要在同自己发生交往的人面前维持一个一致的社会形象,一旦接受了一个要求,拒绝别人要求的困难也就明显。

4)“留面子效应”——人们在拒绝了一个很大的要求之后,对较小要求的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5、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由于他人在场或是由于与他人一起活动,而导致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称为“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与之相反的情形则称为社会干扰。

6、社会惰化(Social liafing)

1)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称为社会惰化。

2)社会惰化的调查研究

前苏联,1%的自有耕地生产了27%的农产品。匈牙利农民在13%的自有耕地上生产出了全国1/3的农产品。中国改革的起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惰化现象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均存在(D.Myers.1983)

3)社会惰化的原因

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

4)减少/避免社会惰化作用

◆ 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 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能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群体的团队精神,鼓励个人努力;◆ 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象自己一样努力

7、群体极化 Group polarization

1)定义

2)关于群体极化的研究确证

群体讨论明显使法国学生对总理的积极态度得到加强,原来对美国人的消极态度强度变得更大;梅厄斯等,1970,中学生,讨论种族偏见问题后,高偏见组的偏见更大,低偏见组的偏见更小。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极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大学中的亚文化,会显著由于大学内部特征共同的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加强,使学校之间的差异加大。

8、冒险转移 risky shift

1)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人类社会的共同现象。

2)冒险转移的原因

“群体鼓励”说、 信息充分说、 责任分散说、文化价值说(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主义);9、群体思维

1)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致使其他意见和评论受到压制。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就称作群体思维。

2)对群体思维的研究

◆ 耶鲁大学,I.Janis,70年代以来对群体心理的案例研究:1941,珍珠港事件中的美军不设防、1961,美国对古巴的猪湾入侵、60年代中期的美越战争升级、80年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错误发射

3)防止群体思维发生的方法,Janis

◆ 使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现象、原因及后果。◆ 领导者公正,不偏向任何立场,防止形成不成熟倾向 ◆领导者鼓励成员提出反对意见、批评和怀疑。◆指定一位或多位成员充当反对者角色,专提反对意见;◆时常将群体分成小组讨论,然后再全体聚会交流。◆充分研究对手的一切警告性信息及对方可能的行动。◆ 形成预备决定后,召开“第二次机会”会议,要求每位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决议前,请群体外的专家对群体意见提出挑战。◆成员与群体外的人交换决策意见,并反馈回群体。◆以不同的独立小组,分别讨论,再形成最终决议。

10、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发生在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行为(使人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社会行为。)

◆对称性社会互动——互动双方都有类似的行动,双方行为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如合作、竞争、冲突、调适。

◆非对称性社会互动——互动双方的关系不对等。如暗示、模仿、流行、流言与谣言等。

1)对称性社会互动—— 合作 与 竞争、 冲突 与调适

◆ 合作与竞争

合作——两个、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竞争——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 合作与竞争的原因

原发心理原因——人们试图在社会比较中确定自我价值。

直接动因——利益一致或利益冲突。

◆ 合作与竞争的经典研究

“囚犯困境”实验,1957、 “卡车运输”实验,1960、

◆ 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奖励方式对合作/竞争的影响;◇沟通对竞争/合作的影响

◆ 冲 突

人或人群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制、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方式或过程。

◇ 与竞争的相同之处——为了一定的目标而互相排斥和反对。

与竞争的相异之处——冲突以直接打败对方为目的,对方是攻击的直接目标;冲突双方有直接、公开、正面的接触;冲突虽在同一领域,但双方要达到的各自目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 调 适

以不同的方式调节或缓和人或群体间的冲突的一种互动方式。调适方式包括:和解、妥协、容忍、调解、仲裁

2)非对称性的社会互动:暗示、 模仿、 流行、流言与谣言、暗示

◆ 暗示

◇ 暗示与感染、模仿

暗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而只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

暗示是让人接受某种观念,并按这种观念行事。感染只是接受他人的情绪;模仿是产生与他人一样的行为,但不包括对他人心境的体验与仿效。

◇ 暗示分类:直接暗示——将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对方,使人们迅速而无怀疑地加以接受。

◇ 暗示的分类:间接暗示——将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对方,使人们迅速而无怀疑地加以接受。间接暗示的效果往往大于直接暗示。

◇ 暗示的作用与应用

医疗——暗示疗法、体育——心理训练、特种兵与特警训练——心理训练、教育——暗示教学法的三原则:◇ 保持愉快、轻松、注意集中的心理状态;◇ 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统一;

◇ 影响暗示作用的因素

年龄; 性别;心理状态;情境(群体压力与从众);暗示者的影响力; 暗示刺激的特点。

◆ 模 仿

◇下降律:下层阶级具有模仿上层阶级的倾向;◇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理想状态下,模仿行为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一般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 流行(fashion)

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现象。按流行范围的大小、时间长短、投入程度,流行可分为时髦、时尚和时狂。

◇时髦:种零散、短暂的流行现象,或虽持续较长时间却一直未能普及开来的高雅或怪诞的行为。时尚:一种相对持久且较为稳定的生活或行为模式。时空范围上大于时髦。时狂:一种短暂、狂热、非理性的流行方式。时空范围大,常波及整个社会,影响甚至成为一定时期的社会风气。

◇ 流行的特点与规律

特点:新奇性、(来去)迅速性、周期性、极端性、正态性、作用的双重性(破坏与建设)

◆ 流言与谣言

流言与谣言的特点:信息不确切;传播容易停止难(社会基础、逆反心理)◇ 流言与谣言产生与传播的主客观因素

社会情境——三个条件: 缺乏可靠的信息;不安和忧虑的情况下;社会危机状态下

心理原因——认知错误;特定动机;个性;修养

◇流言与谣言传播的规律——削平;磨尖;同化;

◇流言与谣言的社会控制——行政与司法措施(治标);民主与法制建设(治本);及早扑灭;选择适当渠道向人们披露真情(参见态度转变策略)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