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动态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

2016年考研政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及答案(4)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9 10:46:20  作者: 匿名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认为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

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一思想

A.正确肯定了英雄在历史中的作用 B.根本忽视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C.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属于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3.“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这一观点属于

A.英雄史观 B.唯心史观 C.唯物史观 D.宿命论

4.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5.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表明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作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

7.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B.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

D.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8.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这说明

A.信息社会改变了生产力的内容和性质,从而改变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由虚拟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C.在信息社会中,网络信息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D.网络信息关系影响并推动社会发展,但并不能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9.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这段话表明

A.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性质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D.生产关系可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10.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指的是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经济关系的总和 D.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马克思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下列关于上层建筑的说法,属于意识形态形式的是

A.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B.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

C.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观点 D.国家政权机构、地方组织机构

12.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A.民族利益 B.民族交往 C.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 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

13.“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造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这表明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B.生产工具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C.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由生产工具的发展状况决定 D.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

14.列宁指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这句话揭示了

A.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客观必然性 B.历史发展规律最终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C.人民群众不会永远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排斥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5.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

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B.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革命 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6.“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

A.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B.随着社会的发展,革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C.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D.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巨大成就都要归功于改革

17.20世纪初以来,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技术的进步对民主的运作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揭开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新的一页,网络成为领导干部汲取民意的新渠道、服务群众的新平台。马克思曾经指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表明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推动社会政治革命

18.“到现在为止,历史上的一切伟大的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他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换句话说,这些活动之所以必然得到悲惨的结局,是因为作为它们的基础的思想是这样一种观念:它必须满足于对自己的表面了解,因而也就是指望博得群众的喝彩”,这种观点

A.意识到了群众的盲目性与不可控性 B.是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是科学历史观 D.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19.德国唯心主义者、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兄弟认为,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这种观点产生的认识根源是

A.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只有少数人从事精神活动 B.出于阶级偏见,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

C.他们停留于历史的表面,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D.剥削阶级独断专行,可以为所欲为的主宰历史

20.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指出“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如今,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这两者

A.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 B.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重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作用

C.前者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不具有积极意义

D.思想实质是不同的,前者是统治人民,后者是服务人民

21.“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两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一个“永恒的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这一观点

A.把人口因素看成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B.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口相对过剩的事实,却掩盖和歪曲了事实的本质

C.在重视人口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人口发展的规律 D.注意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2.纳什在《大自然的权力》中提出“人们对自然的了解越多,就越难以接受那种认为宇宙是为人类而存在的观点。与其说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不如说他是自然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这说明

A.人与自然应当遵循和谐的整体发展目标 B.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必须从整体生态系统中去考察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自然历史的变迁永远为人类所主宰

3.马克思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作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句话表明

A.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物质生产的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C.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 D.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4.“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5.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下列关于资本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的直接表现形态是物 B.资本的实质是一种生产关系

C.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 D.存在资本,这个社会的性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

6.哲学家孔德认为“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是

A.他认为人类历史是具有规律的 B.他没有认识到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C.他否认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D.他的这一观点具有形而上学的倾向

7.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C.社会形态总是超社会、超历史的

D.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8.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此,有人提出:“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有保证了的、是必然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杀了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了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了历史观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了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9.“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这句话揭示了

A.社会历史发展充满偶然性,无法控制 B.社会历史发展既具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

C.发现规律就定能支配规律 D.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类具有选择性

10.爱因斯坦说“人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的奋斗目标;关心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以及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这一思想揭示了

A.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结合的重要性 B.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就能解决人口、能源、环境等问题

C.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 D.因为科学的价值由人来决定,因此解决一系列“全球问题”不能依赖科学

11.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

A.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B.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D.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

12.马克思指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意味着

A.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革命因素 B.社会历史是由科学技术所决定的

C.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动力 D.科学技术具有多方位的社会功能

13.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各自从不同的维度探讨过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内涵是

A.人的本质是抽象的、孤立的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D.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