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马哲模拟试题:历史唯物主义单选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人类精神需要的产物
C、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2、 19世纪,美国鼓励向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发展西部又解决饭碗问题的聪明之举。孰料过度放牧造成大面积沙化,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1935年,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约2 400公里、南北宽1 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事后美国不得不实施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一——“罗斯福生态工程”,才避免了黑风暴的继续肆虐。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但是,人类社会运动的主体是()
A、劳动者B、上层建筑
C、生产方式D、阶级和阶级斗争
4、“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段话指出,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A、生产工具B、生产力
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5、“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下列说法中,哪一个说法不能说明上述观点()
A、生产关系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变革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6、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正确思想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A、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原理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7、美国生物学家康莫纳指出:“在热切探寻现代科学技术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几乎产生一种致命的错觉:人们已经最终逃脱了对自然界平衡的依赖,而事实是可悲的、截然不同的。”这说明()
A、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永久性破坏
B、打破自然界的平衡将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首要目标
C、我们依赖于自然界的平衡,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D、科学技术能力和自然界的平衡将永远无法一致
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D、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9、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这就是说()
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
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10、整个宇宙都受着唯一的运动规律即万有引力规律支配,不仅自然界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运动,社会也要按照万有引力规律发展。可见,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上,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形式相同
B、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本质不同
C、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共同之处
D、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本质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
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所处的历史条件”是()
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2、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说明()
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
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
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
13、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这一观点认为()
A、哲学不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B、哲学革命不是政治变革的前导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D、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更才是真正的革命
14、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
A、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
B、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C、社会主义改革可以代替社会革命
D、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5、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物质资料的生产
C、生产力D、科学技术革命
16、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系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并无不同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7、“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围
D、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18、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的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需要通过改革的途径和手段来解决社会革命。1978年以后,我国经历了一场伟大的经济体制改革。“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这是指()
A、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B、改革也是一种阶级斗争形式
C、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
D、改革是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制度创新”
19、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20、“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这一观点()
A、简化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过程性
B、否认了个人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条件性
C、承认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D、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21、“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个别举动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重视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C、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D、认为偶然性被必然性所决定
22、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是()
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
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23、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全部历史活动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的,而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人的本质是()
A、自私的、贪婪的B、树立社会公德
C、社会的法律和意识形态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4、“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
25、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做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这表明()
A、产多少与人生价值的实现无关
B、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一致的
D、做工作要坚持适度原则
26、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
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7、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
A、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
B、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
C、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D、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28、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29、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发行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0、认为“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这一观点是()
A、违背了历史的辩证法的错误观点
B、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D、曲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错误观点
31、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只能在下述条件下来考查每个原理:(一)在其历史发展中;(二)在和其他原理的联系中;(三)在和具体历史经验的联系中。”这段话表明()
A、真理是抽象理论的综合B、真理离不开具体的条件
C、真理不可能转化为谬误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经验
32、2009年上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产新政,如同“重磅炸弹”落在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心态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发商是百分之三百地想卖,很多购房者则因为房价太高的原因,购房意愿只有百分之五十。在这样的胶着状态下,许多地方的房价已经拉开了档次。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3、“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历史”,这一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B、机械决定论
C、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
34、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指的是()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经济关系的总和
D、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5、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在信息社会,智能化的综合网络将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何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人们都可以获得文字、声音、图像信息。这说明()
A、信息社会使生产力的内容和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彻底改变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B、在信息时代,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C、信息社会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将使网络信息关系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D、网络信息关系影响并推动社会经济关系发展,但并不能成为新型的社会基本关系
36、认为“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越广泛”,这一错误观点认为()
A、民主不是抽象的、绝对的
B、民主没有共性的内容
C、民主问题的实质取决于经济基础
D、民主的发展程度决定民主的性质
37、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这说明()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起决定作用
38、“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里说明的是()
A、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B、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C、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D、社会形态更替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39、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C、既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又否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D、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40、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英雄史观理论的出发点是()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主体
C、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运动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41、“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属于()
A、是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唯物史观
B、是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C、是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的经济决定论观点
D、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正确观点
42、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一观点是()
A、否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错误观点
B、夸大了阶级斗争及其作用的错误观点
C、承认社会发展的深刻原因在于阶级斗争的正确观点
D、认为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正确观点
43、列宁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对“生产力标准”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
B、生产力的发展仅仅表现在物的不断丰富上
C、以生产力的现实水平来判断社会进步与否
D、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
44、梁启超认为:“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这一思想属于()
A、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B、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决定论的观点
45、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创造作用,其理论出发点是()
A、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46、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指出:“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如今,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以人为本”,这两者()
A、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
B、思想实质是一样的,都重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作用
C、前者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不具有积极意义
D、思想实质是不同的,前者是统治人民,后者是服务人民
47、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是()
A、民族利益B民族交往
C、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
48、“人的本质”这一概念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它力图从根本上回答“人是什么”或“什么是人”这一重大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
A、永恒不变的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
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选项A、B、C表述错误,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人类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都与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在人们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今天,这个主题尤显重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且要依据自己的目的利用客观规律去改变客观世界的现存状态,使之成为符合人的目的和要求的新的状态,即成为属人世界,从而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但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又具有内在联系:首先,自在世界(自然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在实践中,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其次,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出现生态失衡、全球危机。选项A没有看到人与外在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以倒退到原始状态为目的,而是在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人的意愿并与自然保持新的和谐。此外,并不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的意思是说人对自然的“过度”行为,是破坏自然平衡的行为。人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在掌握了自然规律和保持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前提下的改造自然界,就不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选项C错误地理解了题干的材料,误以为造林工程就是人向自然界投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社会运动的主体、物质承担者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以社会运动的主体是生产方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构成要素”。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所以,正确答案是A。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选项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不符合题干的意思,故为应选选项。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正确答案是C。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与自然界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但是因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了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这进一步造成了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因此,不能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造成了对自然界平衡的破坏。选项A错误。自然界的平衡是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守的前提,必须将科学技术能力同自然界平衡的更深了解一致起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选项B和D也是错误的。
题干的这句话是说,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的视线和活动范围不断地扩大,但并不意味着人们逐渐地摆脱了自然界,人类依旧依赖于自然界,而且依赖的程度也在加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尺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建立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A。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所以说,革命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前提的,B正确。题干只是强调需要物质前提,而不是说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A错。C项有失偏颇,革命不仅需要经济力量,还需要政治、思想等多方面的力量。D项是比较容易被排除的。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这是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的相同之处。同时也说明,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具有共同的本质,即具有客观性。然而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也有不同的一面,表现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恩格斯指出:“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中,无论在外表上看得出的无数表面的偶然性中,或者在可以证实这些偶然性内部的规律性的最终结果中,都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这就是说,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是由自然界中各种盲目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形成的。这并不是说社会发展规律不是客观的,而是说社会规律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就对人的活动起制约作用,也是不可违背的。
试题认为自然和社会受到同一种规律的作用,实际上是认识到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具有客观性,但是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规律具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具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英雄史观”。
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英雄人物是历史人物,不是超人,应当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周而复始地循环发展的。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体选择性与历史决定论之间的关系”。
主干的前半句话是说人们有认识、利用社会历史规律的主观意志和能动性,后半句是说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在遵循客观必然规律基础之上的,毕竟,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一种客观必然的过程。所以,承认主体选择性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提出:哲学革命是政治变革的前导。哲学革命之所以会成为政治变革的前导,在于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真正的哲学总是以抽象的理论形式最为集中地反映着一定历史时代的客观本质、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哲学虽是时代的产物,但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却不在于哲学,而是社会经济基础。
恩格斯指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或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的这段话包含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以及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发展方向。所以,正确答案是C。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是必然的,它是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某些方面、环节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正因此,恩格斯才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改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
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因此,正确答案为C。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以及人的才能本质上都是后天实践的产物。马克思并未完全否定先天的差别,所以排除A。马克思也不否认人的才能有所不同,所以排除C。选项D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主观努力只有在实践条件的基础上才会发生作用,所以根本的原因仍是后天实践。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的阶级属性”。
这段话将国家的根本目的视作追求社会福利,明显抹杀了国家的本质,即阶级性。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
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环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它不是质变,更不是社会革命,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形式。因此,正确答案为D。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人的本质是劳动,在人与人的区别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正确答案是C。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命题中“历史必由之路”是指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即社会规律,“自己的历史责任”属于人的自觉活动范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将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进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在具体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
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认历史必然性的错误倾向”。
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必然规律,我们必须首先承认历史必然性,个别英雄人物的作用只能加速或减缓历史发展进程,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进程。题干否认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从个人意志出发,是唯意志论,所以,正确答案是C。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是第二位的,是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任何杰出人物都不能成功。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其全部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不能取代人民群众而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从根本上说,杰出人物的作用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反对“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也反对“英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这种“共同创造论”貌似全面,实际并没有摆脱唯心史观的性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主要是社会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因此,正确答案为D。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题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布鲁诺·鲍威尔把历史看做是纯粹的思想活动而忽视人是历史活动主体提出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就是说,人们是为了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从事现实的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其他经验活动,这些有目的的活动构成了历史。人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是人们自己活动的产物。
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任何人、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并支配着人们的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选项C是错误的)。但是,社会发展规律又的确形成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作为科学历史观出发点的是“现实的人”,而不是“人”(选项A错误)。他们把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这是因为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认为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是人本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2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人有其自身价值,但人自身的价值最终必须通过对社会的贡献实现。
2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题干的意思是说社会、国家、制度等一切理论观念都只有在理解了产生这些观念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才能被理解。其暗含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具有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2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分析”。
题干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关于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孟德斯鸠认为,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都是根源于气候的本性。人和动物一样,都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体制和心理状态、人口和种族分布、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都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孟德斯鸠的上述思想被人们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排除了神意的影响,将人的自然本性看做是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试图从自然因素中寻找决定社会制度的原因,这个观点在当时的确有积极的意义,但毕竟是错误的。地理环境虽然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和经常的物质条件之一,但是它既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2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于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但这决不意味着人们的意识和精神生活过程只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现实生活的被动的、消极的派生物;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生活应该反映、说明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现实生活,应该通过人们的行动去能动地作用于现实生活。
社会意识的根本性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中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因此,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而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反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2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与自然界的协调关系”。
人类的活动要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一方面,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在地球上拓展空间,不断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但另一方面,人类又必须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意维持生态平衡,即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路。否则,一旦自然界“发怒”,人类便会遭到报复。本题即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3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上层建筑反作用的辨析”。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前提下,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实际上是说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是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间环节实现的。因此,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不是取决于它是否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而是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能促进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阻碍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否认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则违背了历史的辩证法。题干的这一观点,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也承认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但是在理解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上存在着错误的理解,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因此B项符合题干要求。从形式上讲,真理是一系列具体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真理是具体的,所以A项被排除;真理具有相对性,一旦超越了特定范围,就转化为谬误了,故C项也被排除;真理是历史的,是说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而不仅仅是客观的历史经验,因此D项被排除。
3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共同由社会存在决定。“大众心理”属于社会意识,“经济走势”属于社会存在。社会心理不能左右社会发展方向,只是影响社会发展;不仅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影响社会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也有影响;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表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工具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工具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为:(1)在劳动资料系统中,生产工具是主干,是其他物质资料得以成为劳动资料的前提;(2)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是人所达到的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标志,并且对生产的规模、生产的种类都有直接的规定作用;(3)在劳动者和人类发展史上,生产工具的创造和改进标志着人们获得了改变自己身体结构的新的器官,表现为手的延长、体力的增强和脑力的补充与提高,进而使人类生活出现新面貌;(4)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上,生产工具的变化成为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的基础,它的变化从根本上导致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但是,生产工具不能脱离其他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尤其在现代化生产中更是如此。生产工具和整个劳动资料系统的发展导致全部生产力系统的发展,新生产工具的发明导致新劳动资料系统的出现,也就是新生产力的形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3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的涵义”。
这里所谓“生产关系的总和”,不是一个社会现实存在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特指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二者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但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又有所区别。使用“生产关系”的概念,是同生产力相对应,它是生产力借以发展的社会形式。使用经济基础的概念,则是同上层建筑相对应的,它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3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的含义”。
由于构成信息社会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内容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社会形态演进中的最根本的因素,生产力性质的改变对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使信息社会呈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内容是在人的活动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唯物史观进一步对人们的社会关系加以区分,划分为两类关系:一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即生产关系,亦称经济关系,这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决定着其他的一切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可动摇的基本原理;另一类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派生性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全部的社会关系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为一种物质交往关系,同生产力一样,也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进行交往的媒介和手段也不断地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由计算机网络所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社会关系,会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能够全方位地改变人们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交换与交往方式、消费与娱乐方式,变革思维方式,强化思维能力。但是,网络信息关系最终还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它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决定民主的性质”。
民主权利总是受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民主作为上层建筑,其本质直接由经济基础决定,而不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因此有不同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其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都是资本主义民主所不可比拟的。
我们要看到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不能笼统地说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广泛越真实。否则,就会得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优越于社会主义民主的错误结论。历史唯物主义肯定近代民主、自由的进步作用,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形成民主、自由、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民主具有共性的内容,但不能忽视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实质,不能因民主发展的程度而忽视了民主的性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3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试题引用的是1890年10月27日,恩格斯在写给康·施米特的信中讲到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的一段话。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上具有不平衡性。从理论上说,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应该是先进的,反之亦然,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历史上和现实中有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较高的,有些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又可能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18世纪末法国哲学和政治思想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18世纪到19世纪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裂的德国却产生了黑格尔哲学并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是与特定的社会政治思想条件、阶级斗争形势、民族传统、思想材料以及国际环境状况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形态发展规律”。
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但是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题干中的这句话是列宁依据俄国社会变革的实践经验所作的符合历史实际的概括,说明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宿命论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规律问题上的观点”。
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是受某种不可避免的力量支配的宗教和唯心主义学说。宿命论否认人的一切能动创造作用,要人服从命运或规律的支配,不去作任何改变现实的积极努力,认为即使做出努力也是徒劳无益的,不可能改变事物运动的预定逻辑。其错误表现就是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上否认了人的自觉活动,夸大了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古代儒家所说的“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道家的“委天知命”,欧洲古希腊罗马斯多葛派“顺应自然”“服从命运”的主张等都是宿命论的观点。宿命论还突出地表现于宗教思想中,基督教认为人的地位、遭遇、祸福等都是由神安排好的,人们必须服从这种安排。宿命论把剥削阶级的统治说成是合理的,在思想上瓦解人民群众反抗这种统治的斗争。宿命论产生于科学知识不发达的历史时期。当人们对事物现象的规律尚不能作出科学解释,并形而上学地割裂必然性和自由的关系,以必然性否认自由时,就会走向宿命论。宿命论与形而上学循环论、神学目的论有密切联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4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英雄史观”。
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一的标准,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第一性。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英雄人物推动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4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决定论观点的辨析”。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依据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得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是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属于经济决定论的观点。经济派(经济决定论)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把经济因素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没有看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属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列宁曾经批判经济决定论,他认为:“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做出经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具体说来,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这就是说,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但政治又代表着阶级的经济利益,对于经济不是消极的。无产阶级为了增加工资等而进行的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要形式,但决不能限于这种形式。无产阶级只有把经济斗争提高到政治斗争,通过政治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自身的根本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4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中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题干的观点是一种片面夸大阶级斗争及其作用的错误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这一观点适合于一切社会发展阶段,包括阶级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只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生产力有一定程度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它必将被消灭。因此,阶级和阶级斗争也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主要形式,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它不是阶级社会的最基本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实践仍是阶级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4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生产力标准’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或根本标准,为人们分析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是,对“生产力标准”必须准确而全面地理解,不能把它绝对化。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尤其不能撇开生产关系来理解生产力标准,因为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要通过生产关系才能实现。发达的生产力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物质财富的社会分配却不是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是决定于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标准”是“物”的不断丰富与人的不断发展的统一。生产力是人的实践能力,所以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物的不断丰富上,而且表现在人的不断发展上。从人类总体历史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在不断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发展生产力也是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再次,“生产力标准”是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统一。不同民族、国家的生产力要达到相同的水平,时间有长有短,速度有快有慢,不能仅仅以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判断社会进步与否,而要从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统一中考察社会的发展,即从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是束缚生产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个视角来判断社会进步与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4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是指用唯心主义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论。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它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唯心主义历史观由于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因而在历史观上也陷入了唯心主义。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而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从总体上看,唯心主义历史观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用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的自我运动来解释历史的发展,认为客观精神支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黑格尔是其主要代表。另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用主体的、个别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英国的卡莱尔和中国的梁启超都属于这一派。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观点也属于非决定论。非决定论是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对历史活动起决定作用,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因果制约性和客观规律性。社会领域的决定论是指认为人的历史活动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是辩证唯物的决定论。
4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
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发展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英雄史观把历史的发展看做是由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品格、才能和观念决定的,而人民群众则不过是历史的消极、被动的“惰性物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英国的卡莱尔认为,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黑格尔把伟大人物视为他所谓的“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曾把拿破仑称作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可见,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4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今对待人民群众的不同观点”。
管仲在《管子·霸业》中提到:“夫霸王之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在提醒统治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因为在他看来人民群众是国家治乱的决定因素。这一观点无疑在封建时期有利于减轻人民受剥削和压迫的程度,但是也要看到他的这一观点的实质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为了统治阶级更好地统治人民。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见,以人为本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于人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4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选择性的原因”。
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二是取决于交往。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在国际交往中可以从处于先进社会形态的民族那里获得“历史的启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件。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4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是具体、历史的”。
社会性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性,是人的本质的核心内容。任何人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人,都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而人的本质就是由实践和各种社会关系造就而成的,因此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而人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家庭关系、集体关系、阶层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历史关系以及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等,其中生产关系是最本质的关系。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抽象物,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猜你喜欢
-
- 03-092017年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题及答案(9)
- 03-092016年考研政治单选题及答案(5)
- 03-08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专项练习题3
- 03-082019考研政治模考卷及答案(1)
- 03-082019年考研英语精选练习题(3)
- 03-092014年考研英语试题及答案(8)
- 03-092015年考研政治毛概试题及参考答案(第二三章)
- 03-092011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 03-092015年考研《教育学》专项练习:单选题17
- 03-092011考研教育学专业综合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