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考研政治练习试题及答案: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7.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8.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9.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充分说明了:()
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10.《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1.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实践 B.科学实验 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D.政治实践
12.“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先验论 D.唯心论
1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
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社会实践 D.必要的物质手段和条件
14.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
A.人们在逻辑思维中所产生的矛盾 B.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C.事物之间的斗争性 D.事物之间的同一性
15.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
16.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是:()
A.唯物辩证法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17.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
A.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
C.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原理
18.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多项选择题: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2.肯定和否定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表现在( )
A.肯定包含否定
B.否定包含肯定
C.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D.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3.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5.下列关于时间空间的正确说法是:()
A.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B.时空都具有客观性
C.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D.时空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下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正确说法是:()
A.物质都是运动的 B.运动都是物质所作的运动
C.脱离开物质的纯精神运动和不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7.实践活动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观性
8.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是:()
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意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D.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9.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统一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 B.都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C.都表现为特定的必然性 D.都无需有意识的人的参与
10.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具体
三、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意义。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5.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
2. 论述普遍联系观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五、材料题
1. 阅读下列关于物质和精神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孤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 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1)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改造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改造自然的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
3.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1)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了。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新事物比旧事物更优越。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的特别明显。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 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5.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3)意识具有能动的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四、论述题:
1.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的关系是:
第一, 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 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否则,就会影响次要矛盾的解决。
第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这一矛盾,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大搞经济建设,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但同时,我国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矛盾如腐败现象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各种犯罪现象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只是这些矛盾相对于主要矛盾来说是处于次要地位,但我们决不能对这些矛盾掉以轻心,放任自流,而要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里的犯罪现象。否则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2. 论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
(1) 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具体表现在:
第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二,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三,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2) 普遍联系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从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第三,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五、材料题
1.[答案要点]
(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仍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猜你喜欢
-
- 03-092016年考研西医综合章节强化试题训练(10)
- 03-092016考研政治复习: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及答案9
- 03-092012考研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10)
- 03-092017考研英语:词汇练习及解析(4)
- 03-092016考研英语阅读经典试题及答案(2)
- 03-092016年考研政治毛概试题及参考答案(3)
- 03-092014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精读(3)
- 03-092017年经济学考研: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2)
- 03-092016年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背简答题:社会主义制度(1)
- 03-092017年考研政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模拟训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