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动态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

2015年考研政治章节练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

模拟试题  时间: 2019-03-09 10:42:38  作者: 匿名 

一、单选题

1.辩证法同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点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

B.世界统一于物质

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D.世界可以被认识

【答案】C

【解析】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相联系,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本题A选项是一元论的观点;B选项是唯物论观点;D选项是可知论观点。均不合题意,C选项正确。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D

【解析】唯物论与唯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早已有之。因此,仅从时间上便可断定ABC均为错误选项。而D选项所涉及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才是前所未有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故D选项正确。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区别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其关键之处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从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世界。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在自然演化基础上通过人的实践改造生成的。房屋、道路,良田都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使马克思主义卓而不群,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A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B选项是从辩证法出发理解世界,这本身是对的,但不足以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区分。C选项是从唯物论出发去理解世界,这本身也是对的,但不足以与旧唯物主义相区别。只有D选项含义正确。

4.人类出现以后,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都发生了改变。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革命性变革所形成的一个伟大创见,以实践为基础去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在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首先改造了自身。按照恩格斯的观点,是劳动实践创造了人本身。同时,人的实践也改造了、甚至塑造了世界。如果宇宙中没有人或其他社会性智慧生命,宇宙就仅仅是无意义的存在。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使世界有了意义,使自然过程成为社会历史。故C选项正确。A选项把世界的变化仅仅归结为自然界自身的作用,以自然界为基础理解世界固然不是唯心主义,但也只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选项把世界的变化仅归结为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D选项把世界的变化归结为使用和制造工具,把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要素作为答案,这是弄错了问题的层次。故只有C是正确选项。

5.在下列选项中,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重要依据是()

A.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B.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

C.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D.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

【答案】C

【解析】在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种基本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A选项“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三者的共性而不是区别。B选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个特点。D选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只有C选项“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三种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重要依据。

6.将“水、火、木、金、土”和“气”作为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多元论

B.朴素辩证法

C.朴素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答案】C

【解析】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有的观点。将“水、火、木、金、土”和“气”作为世界的本原,仍是一元论,并不是多元论,“五行”和“气”毕竟都是物质性的东西。所以A选项错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确实同时具有辩证法因素,但题干涉及的是世界本原问题,与辩证法不同,B选项不可选。D选项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的界定不是实物,而是原子等,因此也不可选。只有C选项为正确答案。

7.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从古到今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唯物主义的不同历史形态对此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朴素唯物主义曾达到的最高形式是()

A.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B.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实在论”

C.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

D.近代物理学道尔顿的“原子论”

【答案】A

【解析】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但并无科学实验的依据。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提出过“原子论”,但这不同于近代物理学基于观察实验的“原子论”,而是一种天才的猜测。这是朴素唯物主义所达到的最高形式。故A选项正确。

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特别是刚体力学为依据,从机械运动的角度解释世界的本原及其运动变化发展,这种概括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进步性。但也有其严重的形而上学性即机械性,主要表现为()

A.用力学规律解释机械运动

B.用力学规律解释物理运动

C.用力学规律解释生命运动

D.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运动

【答案】D

【解析】机械唯物主义摒弃了用人的意识解释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和用神的意志解释世界的客观唯心主义,力图从物质性的原因出发,以力学规律解释世界,这是人类认识的进步。但力学规律只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用力学规律解释机械运动是科学,用力学规律解释其他领域的物质运动形式,就超出的力学规律的范畴而不再具有科学性。机械唯心主义的误区正是在于,试图用力学规律来解释一切。故D选项正确。

9.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答案】B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前者深刻,后者丰富。前者概括了后者的普遍本质,后者将前者包含其中。故B选项正确。A选项所说的“本原与派生的关系”是指物质与意识之间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C选项的“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D选项的“形式与内容”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方式的关系范畴。故ACD三选项均不合题意。

10.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

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B.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C.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答案】D

【解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了哲学物质概念与常识中的具体物质形态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体现着共性,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结构体现着个性。故ABC三选项皆不适当,D选项正确。

二、多选题

1.费尔巴哈对待黑格尔哲学的否定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这一否定观的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B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D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案】BCD

【解析】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A项为干扰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D。

2.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认识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本题主要考查事物发展的前行性与曲折性,C、D选项在题目中体现不出来。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

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后者是唯心辩证法

B前者是后者的对象,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映

C前者的内容是客观的,后者的内容是主观的

D二者的内容是客观的,后者的形式是主观的

【答案】BD

【解析】初看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其实有一个窍门。二者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对象与映象的关系。从学理上说,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因此,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只要抓住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其实就是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这个枢纽,这个类型的题目都可以迎刃而解。B、D两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4.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C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答案】ACD

【解析】本题是一个综合考查题目。对于事物的内外因、矛盾特殊性及规律客观性有涉及,B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为干扰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5.下列各项体现因果关系的有()

A冬去春来,昼夜交替

B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C实践长才干,勤学出智慧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答案】BCD

【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原因与结果作为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性在内的由某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A选项没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所以A选项不合题意,B、C、D选项符合题意。

6.“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解释为()

A“水中捞月”是不可能的,“大海捞针”是可能的

B“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都是不现实的可能性

C“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都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

D“水中捞月”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

【答案】AD

【解析】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现实的可能是在现在条件下就能实现的可能,不现实的可能是条件不充分在现在条件下尚不能实现,“水中捞月”是虚幻的可能性,“大海捞针”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可能的。B、C项表述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D。

7.“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一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

D透过现象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而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决定并表现一定的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科学的任务就在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

8.我国西北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培育艰难。但仍有一些人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虫草,进一步破坏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这些破坏环境的做法()

A割裂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割裂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D具有形而上学的思想倾向

【答案】ACD

【解析】做这些事情的人头脑中并没有这些哲学思考,但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着哲学问题,涉及联系观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上述做法割裂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并不是忽视了主观能动性,而是朝着错误的方向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割裂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只管一己之利,罔顾客观后果;具有形而上学的思想倾向,目光短浅,因小失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9.恩格斯说过,唯物辩证法“多年来已成为我们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A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B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

C唯物辩证法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D唯物辩证法从各个方面揭示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不同侧面

【答案】ABCD

【解析】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形式和过程,从各个方面揭示着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不同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故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10.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

A产生形成的原因不同

B表现形式不同

C地位和作用不同

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答案】ABC

【解析】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产生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2)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3)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发展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D选项表述的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联系,故正确答案是A、B、C。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