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史纲必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核心关键词
2个会议、1化3改、3个矛盾
核心内容
一、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七届三中全会
1950年6月召开了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会议制订了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而应该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
按照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第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第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三、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
1953年12月,在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拟订、经毛泽东亲自修改和中共中央批准的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一化三改”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它以“一化”即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以“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一化”为“三改”提供物质技术基础,“三改”为“一化”创造必要的条件,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定,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农业合作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手工业合作化的步伐。手工业的合作化也基本完成。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进行的。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来实现的。当时企业的利润分配,实行“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从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是实行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有两种,即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对整个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
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标志。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的现代化发展速度铺平了道路。
猜你喜欢
-
- 03-092012考研政治指导:近现代史之侵略与抗争史
- 03-092012考研政治复习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 03-092012考研政治指导:政治经济学劳动二重性
- 03-092017考研政治思修中必备知识点:人生价值
- 03-092015考研政治时政热点:2014年5月27日
- 03-09考研政治:应与“形政”结合起来
- 03-08不看会后悔!2018考研政治密押分析题
- 03-092018考研政治备考重点:一带一路的中国意义
- 03-092015考研政治时政热点:2014年1月12日
- 03-09考研政治思修重要考点:社会主义法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