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当代中国的“三次转型”
当代中国的“三次转型”
【解题思路】
1.第一次转型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2.第二次转型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第三次转型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4.第一次转型与第二次转型的相互关系;
5.根据第一次转型分析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6.根据第一、二次转型分析中国的现代化战略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答案要点】
1.第一次转型。
(1)主要内容:第一次转型开始于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2)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第一,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口:,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第二次转型。(1)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党的十二大已经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发展,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过程中.我国同时完成了从按劳分配的单一分配制度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的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历史意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3.第三次转型。(1)主要内容: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从投资推动型增长转向创新推动和消费投资协调型增长,从外向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实现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环保的科学发展和包增长,目的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2)历史意义: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又一次吹响改草的号角。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以改善民生为宗旨。不仅是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更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等。而且,加快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更加重视广大的农村居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启的将是一个以社会建设为重要内容的改革时代。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以全面小康为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本世
纪初的宏伟目标,“十二五”规划的五年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十分关键。
4.(1)第一次转型所确定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第二次转型的前提和基础。(2)第二次转型通过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社会主义制度更有活力,更有优越性。
5.(1)中国社会经济状况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没有机会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发展资本主义。
(2)时代环境和国际条件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无产阶级及其领导者中共产党才能解决中国实现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和国家独立与统一的任务。
总之,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由哪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中国人民包括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共同作出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6.中国现代化战略和工业化道路。(1)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没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第一,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时,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现代工业在I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16. 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 5%。当年毛泽东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发展工业,改变中国作为农业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前的艰巨任务。
第二,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世界历史上看,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到1949年,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不过只有20. 08亿元人民币。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而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已经失去了。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把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体和中心。
第四,20世纪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探索中,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仝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第五,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不断趋于成熟。党韵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表明党和国家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2)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第一,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坚持的都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有根本区别;第二,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第三,经历了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的巨大变革,就是走上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就业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尤其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是新型工业化的最大特征。第四,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目的都是通过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
- 03-092018考研政治从真题看其所考查的三种能力
- 03-09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解析: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 03-092016考研政治:巧用练习夯实基础
- 03-092013考研政治时事热点:11月2日国内部分
- 03-092012考研政治指导:考研政治三大理论框架详解
- 03-09考研政治复习指导: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 03-092016考研政治史纲要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 03-09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考察重点题型总结
- 03-092017考研政治备考:2016年8月22日时事政治新闻
- 03-082018考研时政聚焦:十九大开幕会于18日上午9:00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