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动态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

2015年考研政治知识点系统总结(二)

考研政治  时间: 2019-03-09 10:21:49  作者: 匿名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范畴

(1)含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从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来把握实践。

所谓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这个定义,既把实践同动物的活动区别开来了,又把实践同精神活动区别开来了。因为 “改造世界”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动物只能适应世界;“客观物质活动”是同精神活动相对立的。所以,实践既是属人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体现了客观性原则。

(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实践是一种感性物质性活动,它同感性直观客体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虽然有人的理性,精神因素的参与,但实践已经是走出了意识活动范围的活动,它已进入了现实经验世界,要遵循现实经验世界的客观规律,其对象、手段、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要受理想、目的、认识的指导,因而是自觉性的活动。实践可以分化世界,能创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的本性和理想的世界。这就是实践的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人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分工合作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人都在分工合作体系中进行劳动,这是实践的社会性。实践的对象、规模、深度、广度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实践总是历史的实践。

(3)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是实践的共性本质,但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着分工的发展实践的形式会越来越多。概括各种实践形式,可将其分为三种最基本的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

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在这种活动中了解和认识了社会,形成了社会科学知识。

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科学实验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准备性 、尝试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精神生产活动,是人们为社会创造精神产品并以一定的对象化的形式提供给社会的活动,主要包括科学、艺术、文化教育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精神生产和纯粹精神过程有所不同,它需要物质手段,其产品作为物化的东西要进入社会。

以上所讲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认识的基础。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需要人去认识世界。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叫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 流”不是“源”,直接经验才是“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为人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新的问题,新的指向物。要求人去解决,在解决这些课题、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得到了发展。

实践创造出推动认识发展的新工具和新手段。

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人是越干越能干,越干越聪明。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就整个认识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改造世界,即为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以上四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什么是反映论和先验论

(1).什么是先验论?

所谓先验论,是指把人的认识形式、认识能力看作是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人先天就有的或头脑中固有的东西的认识理论。先验论的错误在于把认识形式不分个体和人类全部先验化了。先验论的功绩在于发现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方面,即认为人的认识形式对感性材料具有加工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的作用。这一点被马克思主义所强调和继承。

(2)什么是反映论?

所谓反映论,是指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人的头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理论。一般唯物主义者认为,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头脑中形成的反应。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还认为认识形式也是建立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基础上的。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也就是说,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但反映论可以分为两种,即消极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消极反映论只强调反映的模写性,能动的反映论除强调反映的模写性之外,还强调反映的创造性。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是指“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论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就是认为先有物质世界的存在,然后有人对物质世界的感觉,再后有人对感觉进行抽象概括而来的思想。被反映者先于反映者而存在。物先于感觉和思想,那感觉和思想就只能来源于物了,这样就必然得出认识是反映的看法。所以唯物主义同生活常识和实践有着密切联系。

唯心主义认识论路线,是指“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论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就是说先有人的思想,然后有感觉,再然后有物质世界。这里的“思想”主要指认识形式。唯心主义由此必然得出先验论的结论。

(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1、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所谓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特别是整个世界及其本质是可以认识的,肯定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表象和概念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认识理论。

所谓不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的本质,特别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不可能认识的理论。

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

2、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工具

恩格斯认为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工具是实践。因为:1.认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2.实践能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可以创造出各种认识工具和认识手段,扩大人的认识领域,加深人的认识程度。需要注意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可知性,并不否认认识的矛盾性和相对性,也决不是说人们有朝一日能够穷尽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因为整个世界在时空上是无限的。可知性原理只是说,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总之,只有坚持辩证法和实践才能坚持可知论,放弃了辩证法和实践就放弃了可知论。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认识的基础。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两个根本缺陷:一是脱离实践,二是不懂辩证法。他们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没有把主客体的关系看作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式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总之,由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过程,所以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区别于先验论、不可知论和消极被动反映论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的运动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认识过程是由两次飞跃构成的,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运动过程。

(一)由实践到认识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包括两个认识阶段,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始,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由感觉器官直接接触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特征:感性认识的特征是直接性。直接性是说感性认识是在人和认识对象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形成的。内容:感性认识的内容是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形式: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地位作用: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2、理性认识

含义: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征:理性认识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内容:理性认识的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

形式:理性认识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地位作用: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主观自生的东西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否定感性认识的直接性、表面性,提取抽象其中一般性本质性的东西,形成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经验到理性的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在认识的实践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条件和方法:

(1)必须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基本前提。

(2)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及其正确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5、经验论和唯理论及其片面性

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轻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与此相反,经验论则片面夸大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轻视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二者的错误在于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性,各执一端,都不符合认识的本来面目。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片面性。前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践经验,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理论,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后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是普遍真理,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克服这两种片面性。只有坚持一般和个别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才能坚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换句话说,为了坚持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就必须坚持一般和个别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二)由认识到实践

(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重要性。对此可以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来分析。

A .从认识方面看,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本身的要求。从认识的目的来说,人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指导自己的实践而认识,因而认识如果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那认识的目的就没有达到,同时,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对实践发挥能动反作用,才能显示出理论、认识的价值和意义。再者,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其是否具有真理性才能得到检验,认识才能得到发展。

B.从实践方面看,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是实践本身的要求。人的实践是在一定的认识指导下的实践,实践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才能取得成功。实践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就是盲目的,是会失败的。

(2)由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A.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

B.要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理论须为群众所掌握。

D.应建立实践理念。所谓实践理念,是指人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之前事先建立起来的,关于实践的观念模型或理想的蓝图。实践理念的内容把认识和需要结合起来,即把真和善结合起来。

E、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如果能作到以上几点,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就能成功地实现。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循环进行多次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着的,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尽头,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就是说上述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会无限的进行下去,人类认识世界的任务永远不会完结,人对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化全面。人只能无穷地接近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但不能完成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意义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