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指导:最后冲刺考点狂背二
考研政治
时间: 2019-03-09 10:18:58
作者: 匿名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考点1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 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4) 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的意义: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考点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 除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考点4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提示:(1) 唯物主义三种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是直观的,猜测的。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考点5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 起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考点6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 物质和运动: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运动和静止: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②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割,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提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考点7 社会的物质性
(1)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一问题没有得到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 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的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考点8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2)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3)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考点9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 基本特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3) 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提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考点10 实践与人的存在
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考点1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1) 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2)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类社会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考点12 人和自然的关系
(1)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2)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面对的永恒主题。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考点13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提示: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考点14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 特点:①具有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②具有普遍性,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考点15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16 联系与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考点1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 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即意识和物质,究竟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4) 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的意义: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考点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 除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世界怎样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考点4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提示:(1) 唯物主义三种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是直观的,猜测的。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考点5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 起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考点6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 物质和运动: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 运动和静止: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具有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②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割,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提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考点7 社会的物质性
(1)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一问题没有得到正确解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对社会历史现象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 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的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考点8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2)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3)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实践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考点9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本质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 基本特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3) 基本形式:①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提示: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考点10 实践与人的存在
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地位,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自身。总之,实践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生命形式,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考点1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1) 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2)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类社会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考点12 人和自然的关系
(1)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2)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面对的永恒主题。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考点13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提示: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考点14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 特点:①具有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②具有普遍性,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考点15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16 联系与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猜你喜欢
-
- 03-092016年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 03-092014年考研政治核心要点:马哲(4)
- 03-092012考研政治指导:马原真题依然保持特色
- 03-092018年考研政治马哲难点全整理(11)
- 03-092012考研政治冲刺:理论辅导67
- 03-092015考研政治时政热点:2014年3月31日
- 03-092016考研政治备考:2015年3月3日时事政治新闻
- 03-09考研政治中最重要的三个年份,你知道吗?
- 03-092012考研政治指导:马哲必背40理论点
- 03-092012考研政治指导:最可能考的3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