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指导:考前20天核心预测
真理的属性和真理的标准
必背知识
1、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2、真理的属性
(1)客观性
作为一种思想形式,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具有客观性。真理之所以具有客观性,理由在于: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
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2)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或者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具有正确性,真理的发展具有无限性。其具体含义有:其一,就真理的内容而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因此,承认了客观真理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就真理的发展而言,其前景是无限的。由于人类依其认识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所以,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三,就真理发展的最终结果而言,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为绝对真理。所以,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3)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有条件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世界的正确把握具有近似性。其含义有三层:其一,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认识。其二,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其三,从认识的进程看,任何真理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真理的属性;其二是指真理的类型。从类型的角度而言,所谓“绝对真理”是指最大限度地接近“完全”、“终极”意义上的真理;而所谓“相对真理”是指近似、相对意义上的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要是用前一个含义。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的同一性表现在:其—,从静态上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绝对真理和纯粹的相对真理。换言之,相对之中有绝对,因为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而绝对之中有相对,因为任何绝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其二,从动态上讲,二者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二者的矛盾性表现在:含义不同。
4、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实践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以,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而能是把二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只有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即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其二,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其三,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由于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因此,其一,它无法一下子证明世界上的所有真理——广度有限。因为世界无限宽广。其二,它无法充分证明某一真理——深度有限。因为事物无限复杂。其三,它无法彻底终结对某一真理的证明——过程有限。因为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6、逻辑证明对检验真理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而不是证明它的真理性,即不能证明它们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一致。同时,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法则,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真理性。
命题角度提示
1、考察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例如,对待科学研究中的某个定理或者某项成果(牛顿物理学)的正确态度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对它既不能彻底拒绝,也不能完全机械信奉。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例如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态度。
2、考察对待实践标准的态度。例如,在科学研究中,对待已经被试验检验过的某个定理,既要肯定其价值,也要继续用新的实验去进一步检验。反对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和盲目信仰。 3、正确处理真理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例如在科学研究中,某项成果先是由逻辑证明所揭示的,之后由科学实验去进一步证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三大预言和科学观察的证明)。
矛盾原理
必背知识
一、矛盾的概念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相互关系及其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关系。①二者的同一性表现在,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因为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②二者的对立性表现在,其一,二者的含义不同;其二,二者的地位不同。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或场所;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壮大和发展自己;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表现在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中。在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量的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作准备;在质变过程中,斗争性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完成质变。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性的含义、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包括三种情形: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矛盾群)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比如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
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其同一性表现在,其一,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所以,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其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其矛盾性表现在,二者的含义不同;并且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命题角度提示
1、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其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该原理在认识论中的运用,即分析问题必须采取“两点论”、“一分为二”的立场,全面地看待问题;反对“一点论”,反对以偏概全。
可关联的考点有: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两方面后果;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与消极后果;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此外,中国许多耳熟能详的古训,都可以作为该知识点的命题材料。比如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些话表明的是对立的双方,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其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
可关联的考点有: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原因;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要特别注意,本知识点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命制题目。比如,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之间的合作、摩擦、斗争的关系对世界经济和双方的影响。
2、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该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就是所谓的重点论原则。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处理问题时必须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由于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矛盾可以区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而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所以,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首先抓住和优先解决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所谓“重点论”原则。
可关联知识点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此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案例和历史掌故,都是这方面的命题材料。比如“擒贼先擒王”、“牵牛鼻子”、“四两拨千斤”、“把握关键”、“纲举目张”、“画龙点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大放小”以及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舍本逐末”等。
文化、教育和科学
必背知识
一、坚持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在于: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一,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第二,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三,培育“四有”公民,是广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三、发展教育和科学
1、必要性和意义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其具体意义表现在:
第一,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第三,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2、发展教育的举措
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要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协调发展,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主体、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命题角度提示
1、以领导人讲话或者中央文件为材料,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还可以结合马原中“意识的能动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命制题目。
2、结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综合国力竞争,考察发展教育和科学的意义。
3、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考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原则和措施。
4、结合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讲话,考察发展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猜你喜欢
-
- 03-092018考研时政聚焦:从天舟一号看考研政治考点
- 03-092016年考研政治复习资料:六大文献
- 03-092013考研时事政治十八大热门命题点:科学发展观
- 03-092014年考研政治核心要点:马哲(37)
- 03-092012考研政治指导:社会平均利润
- 03-092012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考前一周如何备战更有效
- 03-092016考研政治备考:2015年10月30日时事政治新闻
- 03-092018考研政治:秒杀选择题的正确方式
- 03-092014年考研时政十八大相关经典考点50个(一)
- 03-092012考研政治指导:难点辨析,劳动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