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今天,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文化霸权政策日益受到各国的反对和抵制,各国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建设。根据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对我国的特殊作用和我们应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考点背景透析】
当今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无形的、软实力的竞争。其中,文化的因素已成为各国实力强弱的重要参考标准。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文化霸权主义”已引起很多国家的警惕,各国均把保护和弘扬本国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中国政府也日益重视文化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和国际竞争当中的特殊意义,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关材料精粹】
相关材料一: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1社会主义文化的定义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是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一,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第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第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
5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意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道德是在一种高尚的理想和信仰的引导和支持下,通过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的作用,主要促使人们自律,自觉地去遵守宪法和法律,履行公民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法治则是以国家强制力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常常是道德的底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相关材料二:文化的哲学思考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③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适应。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①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②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③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同唯心史观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
2.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的功能:
(1)不同步性;
(2)历史继承性;
(3)能动的反作用。
3.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由于每一社会形态中往往存在着反映新、旧和现实社会的三种意识形态,各种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斗争。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这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武装、感染、教育和引导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4.此外,考生还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创新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相关材料三:十七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引自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4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相关材料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题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3)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4)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的科学体系
(1)贯彻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前提
(2)社会思想共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追求
(3)多元价值整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特征
(4)尊重包容存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路径
5.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材料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9月13日我国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六大重点:
——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抓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推出一批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塑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培育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十一五”时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增加。
——抓好文化创新能力建设,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速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提高我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创新成果。
——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初步改变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抓好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为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
- 03-092015考研政治毛中特重要章节考点点拨(14-19章)
- 03-092012考研政治指导:政经之商品经济理论
- 03-092014年考研政治毛概试题及参考答案(3)
- 03-092016考研政治备考:2015年6月14日时事政治新闻
- 03-092012考研政治指导:结合考纲把握规律
- 03-09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重要知识点梳理汇总
- 03-082018年考研政治关于真题用好三点
- 03-092016考研政治备考:2015年5月22日时事政治新闻
- 03-092015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考点(三)
- 03-092018考研政治五大板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