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指导:死记硬背的真相
许多考生在进行政治复习时,都会提到“死记硬背”,这是一种复习不得法的方式。很多考生明明反对这样,却还是不知不觉中拐进了这条胡同。事实上,很多同学都认为,记忆是政治复习的必须方式,要达到能够做题的水平,拿到高分,还是得“背”。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死记硬背”?
1.“死记硬背”的定义
“死记硬背”指一种逐字逐句的、机械的记忆方式,与“理解记忆”相对。
2.“死记硬背”的内涵
(1)按照原文逐字逐句记忆。
考研政治共由马原、毛特、纲要、思修以及时政五部分构成。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因此要掌握这些内容需要记忆的方式也不同。例如马原内容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强的特点。哲学内容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其中唯物论、辩证法以及认识论抽象性较强。而历史观不是那么难理解。这样,在复习中,这些内容有的重理解,有的重记忆。而纲要部分涉及的历史事件比较多,根据历年真题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或是相关历史人物的某一个细节,因此考生需要多下功夫记忆。所以,对于这些内容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概依照原文,否则就是“死记硬背”。
(2)一视同仁地记忆
第一,不分主次轻重。考研政治各部分内容在试卷上所占分数的比重不尽相同,所以在复习的精力安排上应有所侧重。而有些同学在复习的精力安排上不作区分,凡是书上有的内容,一律从头到尾照背不误。第二,不分高频与低频。考研政治大纲上的知识点在考研试卷上出现的频率不同,其中有一些是常考知识点,有一些被考查的频率不高,而有些试卷则没有涉及。因此,即便是要记忆,也应侧重常考知识点,以求事半功倍。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去对任何知识点记忆就是“死记硬背”。第三,不同的知识点在大题与小题中出现的频率也不相同,也就是说不同知识点的得分比率不同,常以大题的方式来考查的知识点考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如果不作这种区分,一概而论地用背诵的方式就是死记硬背。
3.“死记硬背”的动机
很多同学都知道这种记忆方式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严重降低复习的效率,为什么还有很多同学会不自觉地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呢?
(1)保险的需要
很多同学采用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是出于“保险”的考虑,也就是说,认为按照复习全书原文背诵的方式最准确,这样,在答选择题的时候,只要是记住的内容就不会出错;在答大题的时候,省去了自己组织语言的麻烦,不用担心考试的时候由于紧张而答不出稳妥的表述。其实,只有侧重于考查细节的选择题才需要分毫不差的记忆,而很多考查理解的选择题是不需要记忆的。不仅如此,备选答案还会提示你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此时记忆准确丝毫帮不上忙,就看你的理解程度如何了(马原中哲学部分的选择题往往具有这个特点)。而回答大题也并不需要完全照搬复习全书上的原文。因为大题的判卷方式是“采点给分”,选一道以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容为主的大题为例,考生能不能得分首先要看考生是否用对了原理,其次才是对于重要原理、概念的表述要准确。也就是说,明确这道大题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才是答题得分的前提。用错了原理,即便表述得再准确也是无法得分的,而用对原理考查的是理解而不是记忆。
(2)“理解”的需要
有些考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出于另一种考虑——“死记硬背”同样有助于理解,“记住了”也就“理解了”一部分,只记住而完全不理解是不可能的。很多内容理解了之后反正也要背,所以何必多理解之一举,完全可以合“理解了再记忆”这两步为“记忆的同时也就理解了”这一步,这样想来,死记硬背的方式才是有效率的。其实这种想法是一种误解。因为死记硬背要求逐字逐句,这种记忆方式的结果是,由于不是从关注知识框架整体的角度,而是从小的知识条目一条一条地进行背诵,所以虽然记下了内容,但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知识体系的框架(所谓框架就是各个部分内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是内容的逻辑结构),没有这个框架,没有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考生记忆里的内容就是零散的。还是以马原大题为例。现在的大题的材料题都出得比较曲折、隐蔽,也就是说,题目所考的是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从材料上不容易判断,这个时候考生必须用头脑中的知识的背景对照着题目细致地去分析、比较。如果考生头脑中的知识框架清晰,那么这个分析、比较就是井然有序的。如果考生头脑中的知识框架模糊,那么尽管你可以大段地背出原文,但你的这个比较过程还是无序的、混乱的,这就给最后找到正确的答案带来很大的困难。
4.“死记硬背”的危害
死记硬背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我们上文已经提到过的复习效率的问题。考研复习的备考时间是有限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这两个“有限”就决定了考生必须考虑复习效率的问题。除了政治,考生还要复习外语、专业课,外语的单词得背,完形、阅读理解、翻译、作要安排专门的复习,而专业课又有专业课方面的要求,所以到了复习的后期,考生往往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时间不够、精力不足。到了最后,在临上考场之前,很多考生仍然觉得复习得还不是很充分,还有很多该下的功夫没下够,心理还很不踏实,这种心里没底、忐忑不安的心情对于考试的临场发挥是十分有害的。这种不利的根源部分就来自复习效率的低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