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考试网

考研动态 考研英语 考研政治 考研数学 专业课 模拟试题 历年真题

历年考研政治真题分析题回顾四

历年真题  时间: 2019-03-08 16:36:12  作者: 匿名 

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试题及其答案与解读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题位置上。

34、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的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答案要点:(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的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的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分)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3分)(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不超过4分。)

解读:本题材料最初出自清代纪昀(纪晓岚)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这本小说的卷十六《姑妄听之》中记载了“河中石兽”的故事。这个典故包含的哲理表明,不同的人由于各自实践、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有别,对于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本题属于哲学第三、四章的内容,考查真理的具体性、辩证法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回答本题使用演绎分析的方法,先答相关原理,然后进行推理阐述。回答本题的第一问,先要阐述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并用以分析说明庙僧的失当之处就在于离开了具体事物、具体条件,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回答本题第二问,先要说明守河堤老兵的见解对我们用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辩证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等辩证的思考问题的启示。然后举生活或工作、学习中的实例具体说明如何坚持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35、 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业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

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为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格,该企业最后也不收了。

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

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公斤,中国仅为7.2公斤。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一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到标就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

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

答案要点: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3分)

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征兆。(3分)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3分)

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的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业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大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2分)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1分)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4分)

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进其改进生产技术。(4分)(注:如果考生提出的措施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解读:第35题作为一道材料型分析题,考查的是第4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这一知识点和第6章的一些相关知识点的内容。

回答(1)采用比较分析方法,比较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同与异;回答(2)、(3)采用说理分析方法,问什么答什么,并说明理由。

36、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着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以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5分)

既然如此,为什么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分)

答案要点:

(1)新中国成立,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5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在一定程度内的剥削,对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利益。(5分)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分)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和部分资本家破坏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利益的不法行为,表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5分)

解读:中共对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问题,这历来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经常考查的知识点。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问题。此题同当前强调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关,体现党中央的精神。

问题(1)的回答应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出发,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成立,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仍采取保护政策,因为它对国民经济的恢复、生产力的发展、国计民生及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仍然有积极作用。既然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就必须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存在,只是这种剥削要受到限制。

问题(2)则要求回答1953年——1956年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的原因。这要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着手。具体地说,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唯利是图的本性也暴露无遗,必然要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提到日程上来。此外,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了对私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如果考生再能写些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就会更加完善。

37、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5分)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5分)

答案要点:

(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5分)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2分)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3分)

(注:如果考生就社会保障内容的某一两点深入展开分析,可酌情给分。)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关系。(5分)

社会保障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2分)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3分)

解读:本题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和第六章的内容,考查社会保障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平正义的密切关系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使用说明分析的方法分别回答两问。

回答第(1)问需要回答:①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②社会保障的含义与意义;③以人为本的含义;④两者关系的结论。

回答第(2)问需要回答:①社会保障的作用;②公平正义的含义;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公平正义的作用。

这一试题充分体现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2006年考试大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新增考试点。因此关于社会保障体现的内容主要在这一课程中阐述,所以,也可以说这一试题是两门课程的综合试题。

38.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2005年X月X日下午,XX大学学生王文、李波、张彬在自习室相遇。

王文:哎,你们注意没有,这两天,胡锦涛主席去北美访问,随行的居然有70多家像海尔集团这样的企业“大腕”。上次加拿大总理访华,来了277家企业,360多人。领导人出访,带这么多企业代表干什么?

李波:这有什么新鲜!当年克林顿一上台不就宣布在世界上推销美国产品是他的责任吗?韩国更绝,居然要求所有的外交官都要成为韩国商品的推销员。

张彬:所以啊!EADS1的老总跟德国总理施罗德访华,拿到了价值13亿美元的合同,包括23架空中客车,还有为北京奥运提供的安保系统。

李波:施罗德有什么办法?国内经济不景气,他可以用这些订单来证明自己还是有海外营销能力的嘛。现在领导人出访可不能只谈友谊,经济合作程度是考察领导人出访成果的一个主要指标。

王文:难怪欧盟不顾美国反对,要取消对华武器禁运,看来也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

张彬:经济全球化时代竞争这么激烈,要保护本国利益,又不能损害别国利盖,难啊。看来各国外交都得为经济“打工”。

李波:有位外交家不是说,50年前,如果大使讲经济会被认为是笑柄,现在大使如果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冷战期间,国与国的较量,军事力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靠什么?还不是靠经济与技术!

王文:看来,世界真的变了。

注1:指欧洲航空防务及航天公司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他们正在讨论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种什么样的变化?(4分)

为什么“现在大使如果不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6分)

答案要点:

(1)他们正在讨论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种什么样的变化?(4分)

他们讨论的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领域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即:经济技术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各国把发展经济放在优先考虑位置,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成为各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之一,外交不仅服务于政治,而且要为经济服务。(4分)。

(2)为什么“现在的大使如果不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6分)

“现在的大使如果不懂经济更会成为笑柄”正是反映了国际形势变化下外交工作的新要求。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加深,通过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要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促进共同发展成为各国外交关注的主要内容,大使不懂经济不行;(2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国家生存与安全利益得以保障的前提下,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上升,为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成为各国外交面对的重要课题;(2分);冷战的教训使各国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衰败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与技术水平,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解读:本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关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以及第二章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的综合性内容。

问题1涉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根据本题材料,应回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科技为先导的,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等知识点的内容。

问题2涉及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应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长这个观点出发加以阐述,经济外交日益兴盛,在这种背景下,现在大使如果不懂经济自然就会被视为笑柄。

选做Ⅱ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资源以及环境。人们将发现我们面临的是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如下图),人类必须从这种三重困 境结构中寻找出路。

l   自然灾害

l   传染病

l   环境灾害

l   贫民窟的增加

l   其他

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4分)

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6分)

答案要点:

(1)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三重困境。(4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事物之间及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2分)结构图所呈现的正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人口的增长需要有足够的经济规模来承受,而经济规模的扩大将消耗更多的资源,特别是能源、水资源的消耗将大规模增加,从而导致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失衡。(2分)

(注:如果考生根据图中箭头所示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也可。)

(2)分析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6分)

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在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2分)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互协调关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状况相协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分)

解读:本题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综合性的内容,集中于全球性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普遍联系的原理,全球化经济问题、可持续性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等知识点,考生只要运用这些相关的理论观点,结合材料的内容加以分析阐述,自可得到满意的答案。

问题(1)只要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阐述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经济增长、资源、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即可。

问题(2)关于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选择自然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里,只要讲清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涵与要求,并结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中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话中有关中央精神的内容加以阐述即可。

答案要点

1.(1)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条件性。

(2)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面临着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即经济增长、能源以及环境。三者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第一,经济增长和资源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经济增长是靠消耗资源为前提的,自然资源为经济增长提供物质资料来源。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起促进或延缓作用。资源的分布不均、经济“难民”等都是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资源问题。

第二,经济增长和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环境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外部空间,经济增长又对环境进行着影响。环境污染、传染病(如非典、禽流感等)、贫民窟的增加等都是在经济增长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第三,环境和资源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资源的消耗改变了人类生存的原有环境,使得全球变暖、森林破坏等问题出现。

(3)我们面临的主要是经济增长、资源以及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三重困境,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

2.人类发展走出三重困境的战略的选择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全球问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3)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猜你喜欢

精选专题